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二孩家庭

东吴时期的二宫之争指的是什么该事件为何变

2023-11-24 来源:橙子资讯

东吴时期的二宫之争指的是什么 该事件为何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吴“二宫之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何为“二宫之争”: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三国时期吴国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与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之间因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孙权在选定孙和为太子之后,又册封孙霸为鲁王,这两个儿子享受同等的待遇,吃穿住行皆无差别。这样一来,鲁王同太子的竞争就此展开,此次事件持续了8年之久,对东吴的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东吴后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随着事态愈演愈烈,朝中逐步分为两派——太子党和鲁王党。在“二宫之争”平息之后(250年),东吴许多官员都受到了影响。其中陆逊(丞相)被逼死、顾谭被流放、吾粲被处死。这三个人都是太子党,并且前两位都是江东本土的士族代表。但是有趣的点就在这里,同为太子党的诸葛恪不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升官了。(诸葛恪是诸葛瑾之子,诸葛瑾在北方战乱时,南逃江东,属于外来集团)。所以我在前文提到过,孙权不是不喜欢孙和,他只是借孙和、孙霸之争,削弱江东本土士族的力量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宫之争结束之后,鲁王孙霸被赐死,太子孙和被废(没有被杀)。孙权在晚年病重之时,还一度想要召回孙和,立为太子。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

在我的猜测中,孙权最开始的考虑可能是借此机会,清洗江东士族;在清洗之后,仍选孙和作为太子。但没想到的是,事态的发展完全偏离了孙权的掌控,一时骑虎难下,不得而废掉了孙和。

但实际上,孙权的这次清洗行动是失败的。孙权在临死前,将诸葛恪、孙弘、孙峻选为顾命大臣,托孤于这三人。这也标志着孙氏宗亲、外来集团逐步在朝中占据优势地位,手握重权。这就好比一个人费尽心思赶跑了豺狼,却又引来了虎豹。在孙权死后,诸葛恪、孙峻、孙皓先后弄权,残暴不仁,使得东吴政局不稳、国力大衰,最终被晋国所灭。

作为帝王,孙权必须要维护死后政局的稳定,挑起“二宫之争”看似愚蠢、,实则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美国博士申请流程

怎样申请留学

高二留学美国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