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官方新闻

汉朝时期人们的识字率有多高为何会出现这种

2023-11-24 来源:橙子资讯

汉朝时期人们的识字率有多高?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汉字起源于汉民族先民的刻画记号与原始绘画。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仓颉造字成功,惊天地泣鬼神,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字属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普通人与之绝缘,知识的载体——文字属于贵族垄断产物。春秋时代,随着破产贵族越来越多,逐渐开始有人将家里掌握知识传播出去,于是“文人阶级”出现,知识慢慢走向平民。

从春秋至汉代,经过诸子百家的洗礼与数百年的发展,到汉朝时中国识字率有多高?考古发现汉代竹简,或许就揭开了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高得多。

01

1930年,在内蒙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地区,在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简牍一万余支,后被称为“居延汉简”,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居延烽燧遗址,始建于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废弃于东汉末年,历史上曾起到维护河西走廊畅通、保证汉与西域交通、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战略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烽燧。秦汉时期,中国北方疆域并不以明长城为界,在明长城之北还有新秦中等领土,所以汉代烽燧遗址才会出现在内蒙古。

按照汉朝烽燧制度,一般烽燧驻守戍卒不到十人,居延烽燧基宽2.5~2.8米、高3米,与寻常烽燧没什么区别,因此居延烽燧驻守人数大约不过十人。但不到十人的烽燧,却在两百余年中积累了一万多支汉简,显然极不一般。

学者整理解读之后,发现居延汉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为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

02

汉朝时皇权还不像后世高不可攀,经常有平民上书。

汉文帝时,少女缇萦直接上书皇帝,“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缇萦是神医淳于意女儿,为了救父上书皇帝,这就是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武帝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助边”,司马迁记载的卜式,原本只是一位牧童。

汉昭帝时,河南太守魏相得罪霍光,受到迫害,“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

汉宣帝时,“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这是社会下层人士识字足以上书的例证。汉宣帝幼时被关在监狱,称帝之后,监狱工作人员上书报功。

王莽时期,“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这一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其中必然存在不少普通民众。

尽管无法判断“民”上书的诉状是不是他们自己所写,但一旦上书成功,往往都会被召去问询,甚至还要再登记一些材料、签字画押什么的,因此请别人代书的可能性不大。

通过史料与考古材料,基本可以判断汉代普通人的识字率并不低,甚至要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王子今感慨,“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由于民间教育的普及,这一比率(汉代识字率)是相当可观的。”

那么,在没有纸张、书籍奇少的年代,汉代识字率为何如此高呢?《四民月令》等文献记载,汉代已有“乡村小学”,但教学时往往会避开农忙季节,又有“贫子冬日乃得学书”的说法,确保了较高的入学率。可见,汉代民间基础教育的普及,和灵活的入学时间,或许是汉代保证较高识字率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就以汉代识字率这一点管中窥豹,三国、五胡乱华、南北朝的乱世,对中华文明负面影响之大超出想象,或许这数百年的分裂,不仅改变了政局、民族、经济等,还让华夏很多优良传统遭到摧残,乃至断绝。

北京有名的留学中介

大一申请去美国留学

沃顿商学院有多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