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军队粮草是如何供应的
揭秘:古代军队粮草是如何供应的?
古代的军队粮草如何供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来说,皇帝还不差饿兵,古代大部分王朝打仗,基本是不存在粮草不足的问题的,前线经常遇到粮草供应问题,基本都是运输线的问题,比如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是断了袁绍大军的粮草供给,而非袁绍真的拿不出粮草了。
古代大部分王朝,只有在连年战乱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粮草匮乏的情况,如果是在太平年景,偶然用一次兵,是不会出现粮草不足的,大一统王朝中,也只有明朝是不论什么时候,但凡要打仗,基本都缺粮。
古代战乱情况下,缺粮主要是生产力降低引起的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一首唐诗,写尽了对外征战,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流失,在任何时刻,人口就是生产的主要基础,随着战争的长期持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男丁长期离开耕作岗位,造成土地荒芜,粮食产量降低,军队的吃饭自然就成了问题。
同时古代一旦战争频发,就会造成军事从业人员的极具膨胀,朝廷不但要派出原有的军队外出作战,还要从各地征调军队拱卫京师,而且还有征伐大量的民夫进行粮草辎重的运输。
以汉武帝的漠北之战为例,汉军的作战兵力是十万骑兵,汉武帝同时发动了五十万步卒、十四万匹军马从事后勤运输补给,为大军的作战服务,其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以此类推,汉武帝时期此类的战争还有很多,直接耗光了从秦国时期积累下来的府库储备,还造成了国内百姓的负担异常加重,内部动荡
所以说,战端一开,对国力和粮草的消耗,不是简单的减法可以形容的,可以用几何倍的减法来计算,一个王朝五六年的积累,才能支撑起一场战争的消耗,百年的积累,才能支撑一代人的开疆扩土。
古代战争中,军队粮草供应最困难的是运输问题
古代军事行动中,前线粮草因为运输的不便,使前线经常会陷入粮草缺乏的困境中,这样的战例不胜枚举,即使到了现代,后勤辎重的运输问题,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我军在朝鲜战争中的“金刚川大桥保卫战”守护的就是我人民志愿军的补给线,新中国空军的首战地“米格走廊”,同样如此。
粮草供应的困难,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个是地形,另一个距离。其实千百年来,运输的方式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交通工具改变了,古代物资的运输,主要是陆路和水路,水路是古代一种最为便捷的运输方式,人力物力浪费少,运输速度快,所以我国古代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修运河了。
汉文帝开启边地屯田以后,到汉武帝时期,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粮草消耗加剧,汉武帝采纳群臣建议,在关中很多皇家的山林开启了屯田,将屯田制推行到了内地,自此之后各朝各代都在效仿,成为军队自力更生,减轻朝廷财政压力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财政崩溃,成也“卫所制”,败也“卫所制”
明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自从战国时期,中原形成完善的军事制度开始,秦汉到魏晋,军队的粮草军需由朝廷供给,朝廷没有出现缺粮的问题。
再从北朝到唐朝,军队的装备军户自己解决,平时的粮草问题由自己的军田耕作获得,战时朝廷解决粮草问题,朝廷也很少出现缺粮问题。
财大气粗的宋朝,朝廷供养专业的禁军进行战争,军需供给重新由朝廷负担,也没有出现粮草短缺的问题。
唯独到了明朝,推行“卫所制”力求最大限度减轻朝廷负担,朱元璋自诩“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最终明朝成立最穷逼的朝廷,经常东拼西凑,拿不出粮草军需来。
明代的卫所制是借鉴屯田制的一种军屯制度,朝廷授予军户土地进行耕种,每个军户出一人进卫所当兵,称为正军,军户中的其他子弟称为馀丁或军馀,军户还需出一人跟随正军一起进入军营,照料生活。
军户中的壮丁到军营之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军事训练,成为守备兵,另一部分则耕种军营的土地,上缴粮食,供养守备军,这就是明代卫所军粮草的主要来源。
原本朱元璋计划以卫所制减轻朝廷供养军队的成本,但是事与愿违,随着卫所制的崩溃,卫所士卒大量逃亡,朝廷不得不募兵作战,由朝廷负担军队开支。
但是国初全国的大量土地划分为军田、军户的土地,享受免税政策,却被不法军官、豪强侵占,这样朝廷的收入没有增加,开支却大幅度提升,再加上明朝官员俸禄极低,贪腐严重,财政岂有不崩溃的道理!
- 2025-05-13没人能养几条狗吗养什么狗比较好
- 2025-05-13南昌养狗需要办理养狗证吗南昌推出新版养犬
- 2025-05-13养猫amazon小鸟国王把跳蚤当宠物养养
- 2025-05-13你们月薪多少养猫月薪1400下班后穷养猫
- 2025-05-13齐齐哈尔家庭养猫男子怕猫孤单专门驱车15
- 2025-05-13桃源社区里养的狗多不多五华区西翥街道综合
- 2025-05-13航空公司家属院养狗宠物店老板带67只猫狗
- 2025-05-13宜昌路里养狗好不好湖北宜昌文明养狗标语耀
- 2025-05-13书院路养狗多不多岳塘区飞机坪社区下好党建
- 2025-05-0690后装修的家没沙发90现代年轻人的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