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重文轻武对后世朝代都有哪些深刻影
赵匡胤的“重文轻武”对后世朝代都有哪些深刻影响?
相信大家都知道,虽然,宋朝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一些政治制度,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思想上,唐朝开放包容,但是,到宋朝时却趋于保守;唐代主要尊崇老子和儒家学说,整体气势雍容豪迈,宋代尊崇孔子的儒家学说,思想比较迂腐,对外政策既保守又软弱。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竟是什么使得唐、宋两代展现出了不同的国家风貌呢?其实,这一切都来源于宋朝统治者对武力的恐惧。
从唐朝的开元盛世到宋朝建国之初,其间跨度二百二十余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先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再是藩王们揭竿起兵、群雄割据,之后,更是经历了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尤其在五代十国,臣子们弑君篡位和发动兵变,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这一时期,每个政治人物所创造出来的辉煌时刻,都如同烟花一般转瞬即逝。当时,欧阳修曾做过一个统计:“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里,中国一共改换了五个统治家族,经历了十三个皇帝。其中,有八个皇帝因为国家灭亡被杀,最年长的十多岁,最年幼的不过三四岁。”
在这样一个以“力量”为强者的时代,骨肉相残更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当梁朝被灭的时候,太祖八个儿子(包括养子)全都被人给杀死。在五代的十三位皇帝中,只有唐庄宗和周世宗,有几个子嗣存留,其余的皇帝子嗣全都被人连根拔起。可见,在以武力为尊的时代,一切都不能长存。
人们想尽方法获得荣华富贵,却在转瞬间变成了泡沫。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没有永远的胜利者,每个人都可能以悲剧的结局收场。所有,发动兵变夺得政权的赵匡胤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不想再重复这样的悲剧了,更想结束这一切,还天下一个太平。
除了这些措施之外,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官叛乱,还从各个方面设法限制武将,以降低武将在朝廷和国家中的地位,让武官远离政治权力中心。
所以,每当讨论国家大事时,武官的参与感都很低,他们基本上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另外,为了减少人们对武官的兴致,宋朝在文武官员的升迁上,也作了不同的规定:文官升职容易,只需要经历三次周转就可以了;而武官想要升职不仅困难,要转九次,还有诸多限制。
所以,在朝廷上,武官总会觉得自己比文官低一等,以至于,连官至枢密院的武官,在路上看到了士大夫的车马,都会主动下令让马夫避让。然而,处处限制武官后,赵匡胤仍然感到不满意,于是,他又想尽办法给“武器”戴上了枷锁。开宝三年,赵匡胤发布了一条令人寻思的法律法规:
“在京城中,无论是文人士子还是普通百姓,均不能私自保存兵器。”
很显然,他这样的做法是不想以后有人用刀棒把他的子孙赶下台。之后,在淳化二年、天禧五年、景佑二年、庆历八年、嘉佑七年、宣和六年和宣和七年,宋朝先后七次下令禁止个人私藏武器,并且,禁令范围逐渐从京城拓展至全国,武器的类型也渐渐从军队兵器扩展到了百姓日常使用的刀具。
在宋朝的时候,南方天气湿热,树木丛生,为了方便开垦荒地以种田,百姓经常带着一种叫袴刀的刀具。但是,在天圣八年,宋仁宗却把这种刀具划入到了禁令范围。景佑二年,皇帝再次下令规定:无论是使用袴刀者,还是造刀者,只要被发现私藏袴刀,都要按私藏兵器罪处理,受到严厉的惩罚。
到了天禧五年,皇帝更是下令:民间用来祭祀和社戏的仪仗刀枪,也不能使用。宣和六年,朝廷规定:哪怕是带刃的物品,也通通不准使用。
那么,当民间举行祭祀活动的时候,没有刀枪可用怎么办呢?
对此,朝廷有这样的建议:可以用木制的兵器代替,然后,贴上一些锡纸以代替真兵器。可见,宋朝的皇帝都被历史中的刀光剑影吓破了胆。所以,他们为了防止再出现这样的情况,竟对武器产生了过度的神经反应。
其实,在给武官和武器铐上枷锁的时候,赵匡胤可没忘记把文官关进笼子中。
为了解除文官对皇权的潜在威胁,赵匡胤巧妙地运用了“分权”和“制衡”的办法。他首先把宰相的权力切分成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然后,把军权交由枢密院来掌控,设立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来把持部分行政权,又设“三司”来独掌财政大权,以此分割掉宰相的财权。
此外,赵匡胤还把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并规定每个官员的任期时长最多三年。而且,为了防止地方官员独断政权,他在各个地方都设置了通判,以此来监督知州。后来,他又把各地的财政大权交由转运使来管理,从而,达到取消地方对财政的处理权、削弱地方财政的目的。
虽然,宋朝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冗官”代价,但终算还是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排除了贵族能够起兵叛变的一切可能性。从此以后,宋王室百年统治无忧,独断专行,群臣不与之争。可见,赵匡胤虽然出身于武将,但却酷爱读史书和思考。尤其是在政治制度上的设计,简直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
所以,宋朝的政治制度不仅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境界,还实现了自秦以后中国政治制度一大升级和飞跃,大大的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从宋朝开始,人们不再以上战场、立功勋为荣,民间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做人不要做军人,做铁不要做尖针。”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无论宋将们立了多大的功劳,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远远比不上文臣。甚至,有人针对此现象做了一首诗,诗的大意是这样的:“即使武将们率领十万军队,收复了幽云十六个州县,凯旋而归,被人尊奉于太庙中,也比不上一个文人中状元的荣誉。”
就这样,男人开始由崇武变成了崇文,他们日复一日地沉醉在书中的世界,在浅词轻唱中慢慢送走了时光。由于,极少运动和整天读书,所以,他们的体质变得越来越差,性格越来越内敛。
就像梁启超所说的那样:“人们都崇尚读书,好为科考做准备。即使人们天生武力卓越,也毫无用武之地,且粗鲁和彪悍已经被排除在上层社会外,社会上已经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于是,武事渐渐被荒废,民风日渐柔和,男人文弱得像生病了的人,说话像女子一般轻柔,性子温柔得如同菩萨,胆子大得像被驯服的羊。”
可见,赵匡胤虽然费尽心思保住了宋王室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但却失去了能够保家卫国的人才。尽管在宋朝的统治期间内,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物质实力远远高于四夷,但战斗力不足的军队和权力过于分散的政治体系却使其积贫积弱。在经历了几次败仗后,宋王室终于被迫撤离中原,逃向南方另立政权......
- 2025-07-03卵巢保养真的让女人更加女人吗
- 2025-07-03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呢防治二氧化碳
- 2025-07-03休闲病休闲过度无规律休闲最伤人
- 2025-07-03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病理病因有哪些呢
- 2025-07-03在游泳时来月经怎么办月经期应该注意哪些问
- 2025-07-03冬病夏治顺时养生
- 2025-07-03春季家中必备的三种中成药
- 2025-07-03剧烈运动后的放松方法剧烈运动后不要做什么
- 2025-07-03孩子的环境太干净免疫力容易下降育儿
- 2025-07-03补药虽好但并非人人均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