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详情

孩子巧妙提问生活常识如何面对孩子的提问给

2024-04-26 来源:橙子资讯

“爸爸,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这是儿子的口头禅,他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着的“十万个为什么”,每一天这样的话,少则十几遍,多则甚至几十遍。

面对这样的状况,怎么办?当然有比较便捷的办法,比如,我可以这样回答。

1.我不知道,我又不是万事通。

2.你没看我正忙着呢吗?去找你妈!

3.没事儿别瞎胡想,有空儿抓紧完成作业。

但我还算有一点儿教育常识,我知道,这样说起来很容易,要不了多久,他这个口头禅就会被我消灭了。但如果有一天,发现他不再提问,什么都不关注,什么都不在乎,那我就遇到更大的麻烦了。

好奇的小火苗,一旦被熄灭了,再想点燃,就很难了!

因此,无论现在觉得有多麻烦,还是要耐心,再耐心,而且在这耐心中,还琢磨出来一点儿思路和招数来。本文就把同一天上午接连发生的几件小事记录来,分享给大家。

哪张桌子更长?

“爸爸,你的桌子和这个桌子哪一个更长?”在我的办公桌旁边,还有其他一些桌子。

“你觉得哪个更长呢?”我一般不直接回答他。

“我觉得这个桌子更长。”他指了指我办公桌旁边的桌子。

“为什么?”

“我就用眼睛一看就看出来啊。”确实,两个桌子差别相对而言还比较明显,并不是毫厘之间,从肉眼的直觉可以判断得出来。

“可有时候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我想要你找个更确实的证据给我。”我故意给他出点儿难题。

“我可以这样来做。”他把我平时教他学习时用来指小黑板的教鞭,还有另外一根棍子拿起来,接在一起对着桌子开始量起来。

“这张桌子差不多正好这两个棍子接起来那么长,那张桌子不到两个,所以……”他为找到了证据有一点儿小得意。

“如果你手边没这两根棍子怎么办?”我故意升级一点儿难度。

他把棍子放下,开始搬动凳子,虽然凳子挺沉,但一个个地搬动过来,准备放在桌子下,看看桌子有几个凳子的长度。

但是,在搬完三个凳子,还差一个的时候,他忽然不搬了。他对我说,他可以不用凳子比较,就能知道那个桌子更长。

“你看,这个桌子下面的地砖,这张桌子差不多正好三块地砖加起来的长度,而另外一张则只有两个半。”他为这个发现很开心。

其实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可以用这个地砖为参照做比较,但是故意不告诉他,看他能否发现,他在搬动凳子的过程中发现了。我也很开心。

“那假设没有这个地砖,地面是很光滑的,没有任何标记,你怎么判断哪个桌子长哪个桌子短呢?”

“我还可以用棍子量啊。”问题又绕回来了。看来我的提问需要进一步限制。

“假设我不让你用任何外来的诸如棍子,凳子或者地砖一类的东西,只有你自己,你怎么办?”

“那我把两个桌子拽在一起,一比较,就能清楚知道哪个长哪个短了。”

“可是,我的桌子上有电脑,不方便搬动,另外一张桌子也比较沉,你也不一定搬得动,怎么办?”

“我可以这样。”他一边说一边两只胳膊完全展开左右伸直,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度。

“这张桌子差不多是我展开胳膊的一个半长,另外一张还不到一个半。”

“嗯,不错!”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其实,古人在没有测量工具时,就用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短作为参照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我依稀记得之前曾经读过诸如“码”这个长度的来历,是一个什么国王从手指到鼻尖的距离,但记不确切了。所以我就没有给他展开来说。

我想有一天,会因为什么其他情境的触发,我和他一起读“计量的历史”,或者我推荐他读“计量的历史”的时候,他会想起测量桌子长短这件事。

幽灵螳螂和绿巨螳螂谁厉害?

“爸爸,你帮我搜一搜幽灵螳螂和绿巨螳螂谁厉害,哪个战斗力更强。”他因为识字还不够多,对复杂文本还不能顺畅地独立阅读,所以最爱看百度百科中的“少儿百科”,那是一个个一两分钟的短视频,可以回答儿童的很多疑问。

“帮你搜可以,但如果搜不到,怎么办呢?”使用网络搜索,是每次我回答不了他的问题时常用的方式。我常常告诉他,我们一起上网搜一搜,一起找找答案吧。

但网络也不是每一个答案都会给你,很多时候搜索了,也不能找到答案,或者至少无法直接找到答案。

“我可以买来很多的幽灵螳螂和绿巨螳螂,让相同数量的它们在一起搏斗,看谁最后胜出,谁就厉害。”

“为什么不是一个对一个?为什么要很多?”

“你说一个对一个可能有偶然性啊,用很多来实验,就更可靠了啊。”他的这个回答让我很开心,可以看到了潜移默化的力量。他在问我两种动物比较,谁更厉害的时候,我常常会说,一对一充满偶然性,可能有各种因素,所以有时不好判断谁更厉害。

“可是,咱们不可能买那么多螳螂在家里面,养不起,让他们互相残杀,也有一点残忍。还是上网搜搜看,但要做好准备,如果没有答案怎么办?”

上网一搜,果然没有直接的答案。这差不多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他的这个提问有一点儿太特殊了。

只看到有“绿巨螳螂”对战“广斧螳螂”的视频和文字解说。

“没找到,怎么办?”

“那我们可以给他们找相同的对手,如果一个能战胜了,另外一个战败了,就说明战胜了的这个更强。”

“这个主意不错,你知道可以引入第三者作为参照物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办法。”

可是,看了半天,好像也没找到“幽灵螳螂”对战“广斧螳螂”的,所以用“广斧螳螂”做参照的想法失败了。

“如果临时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物?还可以怎么办呢?”

“看他们的咬合力谁更强,还可以比较他们谁的爪子更锋利。”

“还有吗?”我故意接着追问。他对这个追问有一点儿挠头,不知道还可以找哪些。

“你去翻翻你的那本《猜猜谁会赢》”,看看有什么启示?”

“还可以比较身长,体重,牙齿,视力……”他一下子就翻到书的最末页,读出了很多可以比较的选项。

《猜猜谁会赢》是一套他特别喜欢的书,里面有很多动物对战的内容,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想象中满足了男孩子的那种好斗的天性。但我希望他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仅能了解具体的内容,还能够从中体会一下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当然,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我们似乎已经有一点儿离题了,最终也没有解决“绿巨螳螂”对战“幽灵螳螂”哪一个更厉害的问题。但我想我们收获了比这个结论更多更有用的东西。

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在我发公众号的时候,我常常用到上面这样一张图片,我很喜欢。

就在我编辑公众号文章时,在旁边观察的儿子又开始发问了。

“爸爸,这张图是什么意思啊?”

“你先说说这张图上有什么啊?”我把他的问题往回拉一拉。

“上面有一本书,还有一把钥匙。”

“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希望他尽可能把画面的细节描述得更清楚一些。

“一本打开的书。”

“那是这把钥匙把书打开的吗?”

“是吧。”他有一点儿不确定,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你见过用钥匙打开书的吗?”

“没见到过。”

“那钥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开门。”

“门里会有什么?”我问过了就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问的有一点儿太大了。于是,我又补充一句,“假设打开的是一个宝库的大门,那门里面会有什么?”

“会看到很多宝贝啊。”

“那这些宝贝和这个书有什么关系呢?”

“书就是心灵的窗户,通过书可以看到很多吧。”

“一般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过说书是心灵的窗户也对。但我问的是书和这些宝贝有什么关系。”

“是说一本好书一定要从头读到末,才能收获更多吗?”这是我常说的话,他记住了。

“那收获什么呢?”

“知识啊。”

“知识是不是对人来说,就是宝贝呢?”

“哦,就是打开书,开始看书,就像是人用钥匙打开了宝库。”这样反复铺垫,反复追问,最终他知道了这幅画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

“你说的没错,所以爸爸很喜欢这幅画的寓意,经常把它用在我的公众号文章配图中来。”

古人有这样的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就是读书的好处。

我还准备尝试着解释一下什么是“千钟粟”,什么是“黄金屋”,什么是“颜如玉”。但他已经开始玩别的去了,看来他对这些不大能理解,也不大感兴趣,所以我干脆就此打住了。因为过犹不及。以后有都是机会谈这方面的问题,不必急于一时吧。

以上就是我在“对付”儿子提问时常用的“套路”。知道了答案不直接告诉,要通过追问,让他自己得出答案来。不知道也没关系,也通过追问,让他知道解决这个问题可能的路径是什么。

说实话,这样做,真挺累人的,但看着他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经意间,就有了一定的进步,还是很开心的。

另外,我在使用这个“套路”时,也特别注意观察,注意火候,不把他追问到厌烦的程度,一旦追问烦了就那就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了。

海外就医服务中介电话

安德森医院中介服务电话

出国看病的国外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