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现在新闻

世界杯的体会孙正平我讲世界杯给你听世界杯

2024-06-05 来源:橙子资讯

点击音频,听世界杯经典声音

孙正平

孙正平,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播音员以及解说员,出生于北京。入行30年多来,解说过6届世界杯、7届亚运会、8届奥运会。风格严谨稳重,却也有机智的反应与适度的轻松。开创了足球比赛转播电视解说与专业人士搭档的新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临时首秀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是孙正平第一次参与世界杯的转播。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只能和香港和亚洲其他地区的一些电视机构,联合买世界杯的报道权。负责报道的团队也没有到西班牙去,而是到了香港,制作专题节目、进行转播。

孙正平当时在北京“后方”,负责每天跟台里要一辆车,到机场取带子。晚上,在固定时间播出比赛集锦或者录像。那个时候,飞机准点的情况下,来回也要三个小时。

“快递员”的日子很辛苦,不过孙正平还是等来了他世界杯解说的首秀。小组赛阿尔及利亚2:1战胜了西德,绝对是一个大冷门。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又考虑到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声援和支持,广电总局指示,这场比赛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个临时的解说任务,交给了孙正平。

孙正平:我记得那天,比赛录像是马国力去机场取的,就是让我在家赶紧准备资料。我记得下午来了以后,五六点的时候,临时在一辆转播车上开始说,还算是比较顺利的把它完成了。播出以后影响非常大。因为大家已经开始关注了解世界杯。体育迷越来越多,不断升温。这场比赛又是非洲新军战胜老牌劲旅,甚至是世界最强队之一。我自己也感觉很欣慰,没有出现大的差池。

这场比赛之后,孙正平有些“突然”的首次解说,展现出他扎实的业务能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对于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足球之美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孙正平跟随大部队来到了“前方”,香港。86年的条件比四年前好了一些,孙正平和同事们有自己小的演播间,演播间里有两个配音室,中间一个准备资料的桌子。孙正平与宋世雄分别解说,又邀请到了曾雪麟先生作为顾问,共同完成了解说任务。回忆起来,孙正平觉得,那时候确实得到很大的锻炼,更感受到了足球运动的魅力。

四分之一决赛,巴西对法国的比赛是孙正平解说的,双方为全世界的球迷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精彩的比赛,包括层出不穷的精彩的配合,射门,起伏跌宕。在孙正平看来,那场比赛是在86年比赛中最受关注,最受瞩目的比赛之一,是球迷的顶级享受。

孙正平:真是觉得那种场面,他的每一脚传球,那种即兴发挥,就像足球场上的芭蕾,你像足球比赛有那种滑跪,进球以后,冲出去很远往地上一跪,(连)三届全国的舞蹈冠军都说,感觉那滑跪比我们做的漂亮多了,那种真情的投入,那种情感的流露,几万人对你的沸腾,呐喊的激情,完全是一个狂想曲,是一个交响乐一样。

一不小心开创的时代

1990年意大利之夏,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团队第一次踏上世界杯主办国的土地,孙正平自然是团队中的一员,在这届世界杯的转播中,他和搭档师旭平无意中开创了历史。

师旭平建议孙正平更多参考当地的报纸,作为一手的信源,内容更加鲜活,后来孙正平觉得,由师旭平给自己准备素材,多一道工序,自己也成了鹦鹉学舌,何不俩人搭档解说呢?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孙正平:后来我就向后方领导请示,领导说可以。这是挺好的思路,我们转播也要创新嘛,不是因循守旧,当时这是我们转播的一个创举,发挥你的一技之长,作为一个顾问,不需要你的声音声若洪钟,吐字清楚跟播音员一样,你把事儿给大家说清楚了,我们俩相得益彰。相互呼应,比我鹦鹉学舌用一种腔调比起来,有声音反差,挺好。随着比赛进程,他说得也越来越流畅,不用咬文嚼字,特意吊个腔调,都不用。大家听明白了,得到很多新的信息,比赛也更精彩了。

孙正平 师旭平 马国力(从左至右)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和外面的世界还很陌生,孙正平回忆,正是足球,消弭了这种陌生,意大利获胜之后的罗马街头,成为了欢乐的海洋,大家一起狂欢舞蹈呼喊,这让孙正平感受到了属于足球的独特文化,作为报道世界杯的媒体人,也会自然地融入进去。

孙正平:比赛结束之后,球迷的欢呼雀跃,外国人那种奔放,那种不拘小节,全市的汽车都在鸣喇叭,多少人都在汽车上走,摇旗子,热情的年轻人在一起喝啤酒狂欢跳舞大声呼喊,有的甚至不认识的大家一起相拥,庆祝意大利胜利。这是我们体会到的。我们都不想马上回酒店,虽然很累了,想看一看,这也是一景。这也是国外的足球文化,人家的足球是这样热爱的。他见了你是中国人,看到你的记者证,跟你竖大拇指,他也不知道你干嘛的,只知道你是世界杯的记者。你要是镜头对准他希望他说两句,配合的非常好,一帮人就过来了,(在镜头前)做鬼脸。我们有时候也会买世界杯的围脖,买个小纸帽子,买个小喇叭,都会有。大家觉得你吹我也吹,他们不觉得你是外国人,你就是朋友。咱们都是球迷,都在世界杯上就应该度过足球节狂欢节。

十二年,半场球,真值

1994年美国世界杯,孙正平第一次走进比赛场地,亲身体验世界杯的魅力。然而因为条件所限,仅仅看了半场球,可就这半场球,惹得同事对他“羡慕嫉妒恨”。

孙正平:新华社记者要离开达拉斯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知道他们有票,都想感受一下,因为从八二年到九四年,十二年没到现场看过一眼,这是个大缺憾。结果新华社记者就一张票,我们商量,冯一平和师旭平看上半场,我看下半场。上半场回来,他们大呼没劲,太没劲,踢得跟温开水似的。然后我就去了下半场,这下半场四十五分钟梅花箭竹般的进了五个球!我都看见了,而且我就置身于现场。这边荷兰示威性的吹着喇叭向巴西球迷示威,乓的一下巴西又进了一个,特别有意思,你觉得好像在一个演出的剧场似的。这是有剧情的。是跌宕起伏的。我出来后,大家都特羡慕嫉妒恨,说你真值了!”

比赛中贝贝托的经典庆祝

出错?难免,语录?没有!

作为一名老资格的体育解说,在这个岗位上迎接他的不只是鲜花。网上层出不穷的“语录”有时也会让他感到无奈。孙正平坦言,在瞬息万变的体育比赛中,临场解说出错是难免的,自己能做到的,是提高业务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去减少失误。多年的解说经历,孙正平很少出现失误,他亲切而有力的解说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对于网上的一些东西,孙正平觉得还是应该正确去看待。

孙正平:至于说有些网上(的话)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我们也不是无懈可击我们也是凡人,首先肯定有错,但是那里有些东西都是无稽之谈,我都不知道是恶意的还是搞个噱头,还是一种什么心态。以讹传讹三人成虎,慢慢的就成了就是这么回事。你比如说NBA转播当中我说过什么六投八中,不可能的,但是他通过什么渠道编的,你也没办法跟他核实。如果真有的话,我可以加倍向球迷道歉,当然这也没必要,也是一听一乐。但是我觉得我没有。

岁月

刻度

“三十多年的转播生涯,重大比赛,可以用三个数字来概括,那就是678。6届世界杯7届亚运会8届奥运会。所以有人说你没有参加过奥运会的报道或者没有参加过世界杯足球赛的报道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体育记者或播音员主持人。从这几个数字来说,我已经是比较圆满了。我见证了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样一个最直接的过程。最全面辉煌的是北京奥运会,51块金牌,确实是我们第一次赢了美国。这是从来不可想象的。美国苏联包括德国在的时候,你很难能超过他们。那真是达到一个顶峰。我三十多年转播经历,见证了这么一条路。”

——孙正平

往期回顾

临床医药文献编辑部

信息与电脑网站

城市周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