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on谈育儿孩子胆小孤僻家长不要焦虑这
“本文为小贤爸爸育儿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美国心理学家Elaine N.Aron在《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一书中提到:高度敏感是一种先天个性,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且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存在,人群中15%-20%的孩子具有这样的个性。
高度敏感的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要高于常人,在工作中喜欢深思熟虑后再实施,虽然这会降低决策的速度,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可以使他们减少犯错误的概率。且“高敏感儿”赋有更强的“同理心”,并且对细节刺激更为敏感,具有创造力。
01.一对双胞胎的不同反应年轻妈妈小林这天晚上给两个儿子洗漱完后,想陪孩子们玩一会在睡觉,结果可能这段时间自己带着双胞胎太过辛苦,情绪比较低落的哭了起来。一开始,两个宝宝看着妈妈揉眼睛,一位妈妈在跟自己玩什么游戏,过了两分钟才后知后觉的妈妈在哭。
这时,还不会走路的哥哥爬到妈妈面前,艰难的站起来给了妈妈一个拥抱。用行动安慰着妈妈。
而弟弟坐在原地,默默地抹眼泪。
小林说:“哥哥的性格比较外向活泼,弟弟就比较胆小、害羞、有些孤僻,没想到两个孩子的性格比较两极化。比如说我理发回来,总是弟弟最先发现我剪头了,指着我的头发‘啊、啊、啊’的叫。”
小林有些担心弟弟的性格太过敏感、孤僻、害羞,怕对孩子的社交有影响。
小林妈妈不需要太过焦虑,弟弟虽然表现得内向、敏感,但这恰恰也表现了弟弟心思细腻、思考更谨慎等优势。在心理学中,弟弟的这种特质被叫做“高敏感儿”。
02.高敏感儿的四个特征(DOES)艾融博士通过长达20年的研究,提出了符合以下四个特征的个体才是高敏感儿和高敏感族。
(一)深度处理(D: Depth of processing)
这一特征的孩子对一些细微的变化表现得非常敏感,比一般人更容易接收到刺激,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能够比同龄人做到更“深度”的处理。
▶常见特征:
①通过观察大人多的话,偶尔会似懂非懂的说一些超出年龄的话。
②不能武断的下定义,总是会思考各种可能性,做决定很慎重。
③更容易提出接近核心的锐利问题。
④因为在采取行动前会谨慎仔细思考,因此会非常花费时间,常表现出优柔寡断、容易困惑、内向、胆小。这是因为他们的 内心正在深度处理信息。
⑤有幽默感
(二)容易过度接受刺激(O: being easily Overstimulated)
德国学者Friedrich Gerstenberg对高敏感族容易过度接受刺激的情况进行过研究。
实验要求被试注意观看显示屏幕上紧密排列的字母E,判断出其中是否夹杂了字母F。让被试进行些许难度的认知作业,来从中比较接受刺激的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高敏感族比一般人做出正确判断的时间更短。但这也使高敏感族的人在做完实验后要更显疲惫。
你会发现,高敏感族的人在参加活动或外出时,会更容易疲惫和慢慢失去精力,最后可能会提出回家,不要误认为他们不合群,其实他们有认真参与其中,只是因过度接受刺激而感到力倦神疲。
▲常见表现:
①会过度在意天气气温、是否碰到脏东西、衣物是否整洁、穿什么鞋子。
②不喜欢惊喜。
③当备受瞩目或测验能力时,容易法湖不出真实实力。
④比较怕疼。
⑤若过度兴奋,晚上容易睡不着觉。
(三)情绪反应大、尤其是同理心很强(E: being both Emotionally reactive generally and having high Empathy in particular)
档孩子非常喜欢的玩具坏了,或宠物离世,可能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孩子还是会时常伤心难过,甚至哭泣。
日本的临终关怀医生森津纯子,将这种高于一般人的同理心比作“音叉”。任何人都有与别人情绪产生共鸣的“音叉”,区别在于个体的音叉的大小、功能和数量的不同。
若一般人对“快乐、悲伤、恐惧、愉悦……”等情绪的反应看作是10支小音叉,那么高敏感族的人可能拥有约1千~1万支的大音叉。(出自《子供の心の悩みと向き合う本》中译:正视孩子心理的烦恼)
(四)能敏锐察觉细微刺激(S: being aware of Subtle Stimuli)
高敏感的人对感知觉的刺激高比一般人敏锐,如细小的声音、淡淡的气味、事物的细微变化等,一般人察觉不到的小细节,高敏感族都会很在意。
关于这一特征,艾融博士表示:一些人的感觉器官比较敏感,但大部分人并不是感觉器官反应过度,而是情绪反应大、思考程度更广,因此比较容易察觉细微之处。这也是与E很难区别的地方。
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高敏感儿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总是会产生敏感反应的原因。
03.“高敏感儿”常常被人贴标签通过上述高敏感儿的特征,不难发现这类孩子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如胆小、内向、孤僻、难搞、害羞等,敏感的孩子们常常会被人贴上这类“标签”。
因为这类孩子神经比较敏感,总是会被周围些微的不适搞得拘谨不自在。
我们家小贤就是“高敏感儿”,比如给他穿袜子,是一定要分左右脚的,如果穿错了就会很沮丧,并且非常执着,一定到左右脚穿对了才能下地、穿鞋,有时时间匆忙,袜子脚后跟穿得有些扭,孩子也是一定要调正的。
后来小贤自己会穿衣服了,总会看到孩子坐在床上拿着一只袜子认真观察袜头,然后非常认真地穿好袜子,并认真调正袜子。
再比如小贤不喜欢吃豆类,炖豆角不吃里面的豆子,炖土豆也不吃,西瓜绝对不吃沙瓤的。
我问他:“为什么不吃豆子?”
小贤:“豆子的口感不好,想沙子,磨嘴。”
贤爸曾一度给小贤贴上了“矫情”、“强迫症”的标签。挑食也不找一个好一点的借口,这些食物口感是有些沙,但还不至于磨嘴啊!
但小贤是吃土豆片的,不过在吃土豆片的时候小贤也很“熊孩子”,经常把土豆片认认真真的、整整齐齐的咬一圈才,然后非常自豪的给他妈炫耀“看!我修剪的土豆片圆吧!”每每这时候贤爸都在小贤身上看到了“匠人”的气质。
但是贤妈会说:“能不能好好吃饭,一片土豆片你吃了十分钟。”之后贤妈每次发现小贤有此类创作的时候,都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后来看了伊莱恩·N·阿伦的《天生敏感》一书,才知道,小贤不应该被“矫情”和“强迫症”这些标签所定义,小贤只是对事物比一般人要敏感。
后来贤爸和贤妈商讨后决定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包容孩子因为“高敏感儿”所带来的一些“缺点”,不去强迫小贤改掉思考细腻、反应敏感等问题,孩子已经因为这样的特质而变得辛苦,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小贤适应、缓解这一特质所带来的超负荷。
贤爸小结其实高度敏感的孩子在群体中还是占少数的,但很多家长、老师并不了解一些被他们贴上“矫情”、“内向”、“敏感”的孩子属于“高敏感儿”。
因此包这些当作是孩子的缺点和社交障碍来强制克服。而这些对被“误解”的高敏感儿来说是一种伤害,是孩子以后对于尝试更加胆怯和抗拒,对被纠正的事变得更加敏感。
其实恰恰相反,“高敏感儿”在成长中要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思考更谨慎、做事更细致、洞察力优异,他们的敏感特质会让他们察觉、收集到更多的信息,加上更加精细的处理,都是孩子在今后的发展中的优势。但家长的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优势是否会被误导,变成劣势。
好爸爸就是我,我就是小贤爸爸。关注我,和您一起聊一聊关于育儿经验和亲子相处的问题,育儿之路不迷茫。
- 2025-05-13使劲养猫的下场珠海一外卖员被曝摔打踩踏小
- 2025-05-13漳州角美收养猫闽南民间故事黄牛为啥上唇没
- 2025-05-13仁寿收养猫咪有家庭类疑问的读者明日上午可
- 2025-05-13贵阳领养猫猫看到流浪动物应该怎么做每年救
- 2025-05-13美国养猫花费养一只宠物有多贵日本调查终生
- 2025-05-13女朋友让我养狗如何说服女友养狗狗
- 2025-05-13狗养好还是猫养好呢养宠物是狗狗好还是猫咪
- 2025-05-13养猫狗室内喷雾选择宠物除味喷雾必备指南
- 2025-05-06独特壹家装饰装修公司太原装修公司口碑哪家
- 2025-05-06点石家装是室内装修吗三获满分点石家装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