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化素质

小朋友中医育儿中医育儿十法实用经典

2024-06-19 来源:橙子资讯

祖国中医医学有其独特的育儿方法,尤其以古人所倡导的“养子十法”,精辟科学地总结出养育宝贝的实用经典,值得我们借鉴。

1、背要暖、

俗话说:“要欲宝贝安,三分饥和寒”,一语道破育儿的真谛。宝贝衣着要适宜,既要保暖又不宜穿着过多,不使其忽冷忽热,从而护卫阳气,少生疾病。

在护理宝贝时,尤其要注意其背部的保暖,因为人体背脊有许多腧穴,都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尤以肺俞穴若受风寒侵袭,就会损伤肺经,使人毛孔闭合留邪,导致宝 贝出现咳嗽、喷嚏、流鼻涕、发热、呕吐等感冒症状。所以,如果宝贝玩耍后出汗多,一定要及时擦去汗液并更换浸湿的内衣,以防受凉,引发感冒。

2、肚要暖、

俗话说,“肚无热肚”。平时我们摸小宝贝的腹部时,大多是发凉的感觉。人的腹部是胃肠等消化器官所在地,胃肠的功能是消化食物,胃生性喜热,热才能消化食物,营养吸收宝贝才能不断生长发育。

3、足要暖、

宝贝穿衣不需要太多,只需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定要保证宝贝的双脚暖和,因为脚部受凉宝贝就会生病。双足为阳明胃经之所在,所以寒从脚下起。一旦受寒就会出现尿频、尿床、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宝贝脏腑脆弱,元气易虚,通过温暖足底,可以促进手脚等肢体的末端经络运行和气血循环,增进宝贝的抵抗力。

4、头要凉、

古人历来强调宝贝的额头、心胸等部位宜凉。但中医认为头为六阳之会,所以头易热,也就是容易生病。头若热,则发烧生病或囟颅肿起,所以要注意保持宝贝的头部凉爽。

5、心胸要凉、

宝贝的前胸内有心脏和双肺,生理代谢旺盛。从中医理论认为,心属内火,若受外部邪热所伤,容易引发不适。轻者则口干舌燥,面红耳赤;重则啼叫惊掣。所以,宝贝的心胸部位凉为宜。

6、恐惊吓、

宝贝初生,脏腑未坚,神气怯弱,易受惊吓,所以对宝贝的精神、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必须注意宝贝的生理、心理特点,避免其遭受强烈的外界环境刺激。

7、忌寒凉、

宝贝的脾胃消化功能较弱,消化食物的能力较成人差。如果任由宝贝的意愿,吃大量的冷饮或寒凉的食物,娇嫩的小胃就会受到伤害,出现腹痛、腹泻、呕吐不想吃饭等现象。

同时,一些治疗感冒发烧的清热解毒的中药、消炎药,不恰当地服用也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宝贝的脾胃。所以,宝贝生病时不要长时间大量地服用抗菌素或某些清热解毒的药物,一定要保护好脾胃的消化功能。一旦脾胃受损,恢复很困难。

8、啼哭勿喂乳、

宝贝出生之后或啼哭之时,不易立即喂奶或进食。因为,这时宝贝的情绪激动,很容易使奶汁、食物吸入气管,严重者发生窒息引起生命危险。

9、勿服轻粉朱砂、

在我国有些地区有一些习俗,主张在宝贝出生后给服些轻粉、朱砂或六神丸等药物,认为这样可以清除胎毒,宝贝日后就不会生湿疹,长脓包……

这种习俗很不科学。因为轻粉、朱砂都属重金属,其性均属寒性,伤脾胃,败心阳之气;而且六神丸内含有蟾蜍等具有一定毒性的成分,更不适宜给刚出生的宝贝使用。如果妄服则会引起一些其他疾病。

10、勿过度洗浴

在宝贝进行体质锻炼时,应当注意保暖护理,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当宝贝洗浴时,全身肌肉宽缓,皮肤舒展,毛孔开放,如果洗浴次数过频或时间过长,都会适得其反引发疾病。

“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是宋代儿科名家钱乙所言,其稍后的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里加了一句很多不为人知的一句话:“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

中医的儿科理论认为,小儿天生三脏不足、两脏有余,也就是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心、肝两脏有余。过去的老前辈讲,小儿病就是“二太病”。即太阴脾 的消化病和太阴肺的风寒症。小儿“三分饥”原则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有三分余地。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 腑就不容易损伤,不易患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 冒。“三分寒”的本义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冻,而是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也就不易患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病,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

早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也告诫我们:“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凡小儿不易太饱,饱则呕吐。”所以,有节制的饮食,适时的衣着,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儿健康成长发育。

国外医疗中介排行榜

MD安德森医院预估费用

脑癌美国看病新型CAR-T疗法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显奇效

出国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