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照相机电池

海宁家养猫咪从缝纫工到画匠海宁七旬老人5

2024-11-14 来源:橙子资讯

2018-08-08 16:58 |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王家维

在海宁市区繁华的文苑路附近,有一个寂静的老居民区成园里隐藏在城市的喧嚣之中。沿着弄堂进去,一栋栋民居宁静地伫立在那儿。自1994年退休以来,陈怡敏从袁花搬家至此,此去经年,大隐隐于市朝。

在75岁的陈仪敏的笔下,猫或腾空而跃,或慵懒舔爪,或结伴嬉闹,传神的仪态溢于纸上,十分灵动。这样的功力,又有谁能想到,是陈仪敏通过56年的时间“精雕细琢”出来的呢?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画技

回忆起年轻时候,陈仪敏笑开了怀:“我读书的时候画画一直是相当不错,那时候什么都画,不过,我也没想到自己现在会专门画猫。这都是缘分。”是的,生命总是充满了机缘巧合,处处的不确定性也让我们的人生处处都是惊喜。对于陈仪敏来说,也是如此。

1962年,当时在乡下的陈仪敏收到了哥哥送来的礼物——曹克家先生所著的《怎样画猫》一书。还没翻开书,陈仪敏就先被封面上扑腾着抓麻雀的小猫咪吸引住了。“当时我就琢磨着,这只猫怎么能画的这么好,简直跟真的一样。我就跟别人说,我要把这只猫画出来,周围的人都不相信,觉得我不行。”

不信邪的陈仪敏偏要逆流而上,照着书里的方法自己琢磨,还去请教有经验的画师,闲下来就在地上勾勒。但在那个物资并不十分丰饶的年代,宣纸是比较昂贵的。那画画没有纸怎么办呢?陈仪敏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碎布上作画。

当时,陈仪敏在袁花镇年长桥附近的缝纫站上班,平时工作比较辛苦,经常加班,往往只在晚上才能挤出空暇时间。每当这时,她就拎着单位里“淘汰”下来的碎布,把它放在窄窄的桌子上放平,再拿出四处搜集来的颜料和墨水,把毛笔放入其中蘸一蘸,就开始作画。这一画就要到半夜。

“那时候年轻,身体好,画到半夜都不觉得累。现在老了,身体吃不消了。”75岁的陈仪敏边说边摇头,叹惋着烈士暮年不已的壮心。

尽管如此,这位老艺术家还是保持着每天两小时的作画时间,每周去画室上课一次的习惯,并且近几年,也开始尝试画仕女图等人像。虽然时间带走了青春,但这逝去的青春反而转化成为经验,如美酒一般愈久愈醇香。

画笔凝练出的五味人生

在陈仪敏诗意、灵动的画作背后,隐藏着一颗阅尽世间千帆,对绘画心领神往、包容豁达的心。

人的一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陈仪敏把它们融入了笔下的猫中。它们有的吹着胡须,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翘首远方;有的翘着尾巴,怂着身子和大狗对峙,整个画面透露出一种紧张的感觉;也有的用手掌无聊地拨弄着小鸡仔,逗它们玩儿。

猫既是可爱的,也是百无聊赖的,它既是慵懒的,又是无比机灵的。她笔下的猫,有欢乐,有哀伤,有喜悦,有忧愁。但是唯一不变的,是猫身上对于生活的喜爱,是对这个大千世界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放弃对于明天的美好幻想的憧憬。

这个希冀,凝练在猫的身上,则是那双洞察世界,又无比冷峻犀利的眼睛。

“猫身上最难画的,不是它的毛,而是它的眼睛。猫是有灵性的,它的眼睛在不同心情下是不一样的。比如它害怕的时候瞳孔会扩大,沮丧的时候瞳孔会缩小。”

为了更好的观察猫的人生百态,陈仪敏也曾养过猫。每当和猫独处时,她都会习惯性的观察猫的眼睛,猜测猫咪的心情如何;有时甚至用手电筒打光,和猫近近地对视。久而久之,不用回头,只要听猫咪叫唤一声,陈仪敏就能明白它想做什么。

“绘画是歌颂我心中的美好生活”。陈仪敏觉得,正是因为酸、苦、辣、咸的存在,才使得甜弥足珍贵。一人一猫一段旅程,不变的是这五味人生。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

新美域

财讯投稿

理科爱好者编辑部

活力官网

汽车周刊邮箱

今日财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