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鱼的泰斗医史文献泰斗马继兴为国寻宝无
2015年10月,简直是中国在科技界的一次盛典,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也是世界对中医界的肯定。
屠呦呦在瑞典的中文主题演讲中提及最早记录青蒿入药的古籍是来自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由此得到启发。
而这部《五十二病方》古籍背后,有一位未被大众记住的学者,他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的教授,这个专业领域的泰斗马继兴先生。
只是年过九旬的他逝世前困居养老院,身形枯槁,消瘦不堪。老人与《五十二病方》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而他年迈后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出身望族,嗜书如命1925年马继兴出生于山东济南,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吃穿不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少爷。他有个亲戚舅姥爷,曾经在宫里当过御医,很喜欢这位舅姥爷。他经常会帮忙抄录和整理医案,无事时便翻阅老先生收集的医学古籍。
马继兴显然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对带图的针灸书和记录详尽的本草书着了迷。人这一生能感兴趣的东西不多,但往往是这些爱不释手的东西让人废寝忘食,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16岁中学毕业后,对中医一往情深的马继兴来到北平求学,考入华北国医学院。
这个学院是当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创办的私立学校,培养了一批如马继兴一般的中医人才。马继兴在学校很快表现出他在医学上的出众潜能,毕业后他进行北平临时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员。
直到1955年,刚满30岁的顺利进入新成立的中医研究院,开始了自己热爱的中医古籍研究事业,你能看见他眼中的光,工作起来极有冲劲,不久便写出《中医本草学源流》等书稿。按理说他将在这一方天地里很快得到收获,只是关于那个时代的考验来了,好像无人能幸免的考验。
北京大学医学院
二十多年的生命谷底命运时常会跟人开玩笑,但那个时期的命运格外幽默,爱跟很多人开玩笑。在研究院工作的二年后,马继兴被打成右派。先在石景山钢铁厂和居庸关绿化大队里劳动改造,之后到顺义的农村医疗队做基层工作,后来又被发配到江西五七干校喂猪种稻谷。
一个原本前途无量,每日做自己热爱工作的知识分子,只能每日与猪圈农田打交道。然而即使在这里的环境里,马继兴也没有轻易与命运妥协,放弃自己平生的爱好。白天要工作在单位不能看书,他只好晚上在家里偷偷的看书,做研究。幸好做文献工作不需要特定的环境和仪器,只好与书作伴。
从1957年"戴帽"直到1984年平凡,作为知识分子最关键的岁月里他只好夜夜与古老的书籍医家神交。尽管日子里多得是屈辱和艰苦,他依旧乐在其中,烦恼在研究中烟消云散。
很多人评价马先生往往会说他不苟言笑,比较"高冷",回顾他曾经历过的失一言有灭顶之祸的长长岁月后,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性格习惯。然而谁也不能忽略他在医史文献界的贡献。
马王堆医书研究第一人嗜书如命而又"高冷",讲话带"古风"的马教授,在1974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刚成立时,并未在小组名单当中,因为他的成分问题。然而研究院派来的人因为专业水平不够无功而返,领导们抓耳挠腮后决定只能派马继兴。虽然马先生是戴帽十多年的专业人士,还好他从未放弃过他真正的专业领域。
这十多年里,从未放弃过研究,对古籍深厚的功底和从未锈掉的敏捷头脑似乎都在为此次解读破译做准备。最后,他成为整个小组中"历时最久"的专家,忠于此事,对《五十二病方》《马王堆帛画导引图》的破译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马先生凭着脑子里日夜熟记的上百上千本中医古籍的文化底子,相互印证将书简中的残缺一个一个字攻克。因为这本书没有书名,以52个病名为中心开始讲述,于是将它定名为《五十二病方》,它成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医方。
五十二病方残片
全书有9911个字,52个主题每个都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方法有1,2种的,也有20多种的。总共有280方,涉及之广内容之丰富令人惊讶。青蒿就全书243种药名中的其中之一,这都是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他们总会破土而出,成为那个时代最宝贵的惊喜。
比如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是一种集呼吸和躯体运动于一体的医疗运动方法。之后由导引术衍生的八段锦,太极拳等保健运动,可以说是武术当中的内功和气功的鼻祖。整理小组的工作完成后,马继兴仍然不能对此事放下心来,他认为马王堆的医书非常珍贵,必须做全面的考证。
于是他花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将近百万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自此成为国内马王堆医书研究的第一人。他一生读书,爱书,寻书,藏书,在国际学术界也拥有不错的声誉。
1979年中美建交后马先生还代表国家被美国要求去国会图书馆整理汉医的资料,多次去日本和德国寻找散落的汉医资料。多年后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14部96册古籍医书捐赠了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令所有人惊讶。
不平的老年尽管古书价值连城,但马先生常年住在不大的宿舍楼,骑着一辆多年的旧自行车上班。他身为中国第一批博士后导师,还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工资应该颇丰。
但他年过九旬后被人发现被家人送进一家街道养老院里,和另一位老人合住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整个房间只有一张床,和小柜子里的几件衣物,仅有的私人物品便是床边的闹钟。
不见书不见其他消遣品,身为回民的马先生所住的养老院里甚至不提供回食,他只能跟着吃些素菜。消瘦的他看上去只有几十斤,日夜孤独枯坐。似乎已没有人知道他曾为国家的文献界做出多大的贡献。
2019年8月22日,马先生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4岁,终于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却未曾多么厚待过他的世界,或许他得到了他热爱的觉得此生无憾,但只要想想他老年的现状,仍令人不禁惋惜。这世上的人啊,请善待老人。
- 2025-05-06积木家装修评价积木家装修日记装修甩手掌柜
- 2025-05-06闺蜜家装修来家里住到闺蜜家的新房串门看完
- 2025-05-06积木家装修同品牌公司积木家连锁装修联合创
- 2025-05-06丰县金螳螂家装修价格装企过冬封面文章
- 2025-05-06荷城客厅装修这个设计师的家太美轻奢有度浪
- 2025-05-06壁纸家装北欧卧室装修风格现代风小户型卧室
- 2025-04-25吊顶的装修风格客厅这6款客厅吊顶超级受欢
- 2025-04-25阿哈世界客厅装修贵阳铁建城致力让建筑成为
- 2025-04-25大客厅水吧装修1带来的治愈在家也能实现咖
- 2025-04-25公寓客厅布置高级风格装修客厅书房一体化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