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草茉莉

养猫黄到吉日大开眼界细数我国3000年的

2024-11-14 来源:橙子资讯

猫作为一种宠物,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捕鼠工具发展成宠物,古人给猫咪取的别称就有37种,如狸奴、虎舅、鼠将、粉鼻等,也以猫为主题,创作了不少作品流传于世,可见古人对猫的爱意之深。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很少人知道的中华宠物猫历史,绝对大开眼界!

一、宠物猫在我国的历史

我国关于猫的最早记录,见于西周的《诗经》:有熊有罴(棕熊),有猫有虎。而对猫的驯养史可追溯至西汉,中国商人在与波斯做生意时,听说猫可以捕鼠,便把猫带回了中国,由此开启了对家猫的驯养,可以说,家猫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我国。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唐朝时期有遣唐使去印度把猫引入了中国,目的是为了防止老鼠咬坏佛经。

《礼记》中有记载“迎猫,为其食田鼠也。”由此可见,家猫的引入和老鼠离不开关系。

我国各地对猫的称呼一开始各有不同,后来,因为猫能抓田鼠,于是,人们结合了猫叫声和“苗”字,给它定了一个统一的称呼,猫。

在唐朝时,家猫开始发展为宠物猫,可以说,宫廷养猫的风气就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武则天就是著名的吸猫达人,史书中便有记载,武则天曾经锻炼猫和鹦鹉待在一块儿,只是她的猫最后还是把鹦鹉吃了。

后来,武则天害死萧淑妃,萧淑妃在死前下咒:来世要让武则天当鼠,自己做猫,生生世世扼杀她。武则天吓得下令以后宫里不许再养猫。

到了明代,宫廷中还专门开设了猫儿房,用以饲养宫中御猫。

养猫在古代算是一件正事,甚至在北宋时期,养猫还需要下聘,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把猫带回家,简直和成亲有的一拼。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乞猫》提到,听到有人家生了小猫崽,他用柳枝穿了几条小鱼去下聘,南宋诗人陆游则是用盐来交换小猫。通常来说,给野猫下聘用的是鱼,给家猫下聘,要根据当地习惯,用盐、糖、茶叶等生活物资当聘礼。

除了聘礼外,清朝还有记载,带猫回家的路上,如果遇到沟沟壑壑,需要填平,猫到家之后还要拜灶神。

现代人养猫多会对猫进行驱虫、绝育,其实古人也有这样的习惯。

如果有跳蚤,古人会用中药驱虫。而绝育的话,一般会在屋外进行,主要是担心在屋子里绝育,猫会对这个家产生心理阴影,然后离家出走。

二、古人以猫为主题的创作

古人爱猫,因此对猫的艺术创造也不在少数,唐朝的仕女图中便有出现猫的身影。

画家对于猫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猫能捕鼠,更是有欣赏猫衔蝉捕蝶的乐趣。

民间也爱猫,甚至年画上也有出现了猫的身影,其代表的美好的祝愿,通常为耄耋长寿、除灭鼠害、招财迎春等,比如在年画《老鼠娶亲》中,猫的出现便有出灭鼠害的寓意。

除了有爱猫的画家外,也有爱猫的诗人,尤其在宋代。

受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的印象,时人爱书,且藏书众多,许多文人因为老鼠啃书而夜不能寐,因此养猫成了社会热潮,宋代诗人写了很多关于猫的诗文,如刘一止的《从谢仲谦乞猫一首》、周紫芝《次韵苏如圭乞猫》、陈郁《得狸奴》等。

宋代文人对于猫的别称,通常为狸奴和衔蝉。根据宋代小说《东京梦华录》可以知道,当时还有专门卖猫粮的店铺。

虽然养猫是为了捕鼠,但并不是所有的猫喜欢捕鼠,文人对此也无可奈何,陆游便写过《嘲猫诗》,虽然吐槽了下猫不捉老鼠,但依然不改对猫的喜爱,比起猫捉不捉老鼠,他显然更注重猫的陪伴。

古人也常常以猫为原型,创造出许多艺术品,唐墓中挖出来的殉葬品中就有猫瓷塑,宋金时期还有猫形枕。

猫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瓷砖和和壁画中,或是单纯觉得有趣,或是带着一些寓意。

此外,古人也会对猫进行专门研究。

现存的四部古代猫谱中,成书最早的元代俞宗本的《纳猫经》,其他三本都是清代作品,这些作品都对猫的外形、品种、生活习性、驯养方式、治疗方式等作出了详细的介绍,甚至《衔蝉小录》还具体介绍了,如何防止猫出走。

三、猫所代表的寓意形象的变化

其实,宋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很少出现猫的身影。早期文学作品中,猫的形象非常单薄,基本上都是在写猫如何捕鼠,一旦赋予寓意,那多半是以负面形象出现。

前文提到武则天因为萧淑妃禁止在宫中养猫,传到了宫外,便成为了猫能通阴,所以唐人对猫有一定恐惧情绪在,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猫多是邪恶灵异。

《搜神记》中,写刘伯祖是老狸猫变的,可以未卜先知,《酉阳杂俎》写李和子抱着一只猫遇到了鬼,三天后就死了。大量作品中会着重描写猫叫声,用来渲染恐怖的气氛。

到了宋代,由于时人对猫的喜爱,猫开始以正面形象出现。

宋诗把猫比作良吏、义士,《义猫行》中就写了“猫也本虎属,能为义士举。”,

有时候,他们还会拿猫做比喻,比如不会捕鼠的猫就像是贪官污吏,甚至还会拿猫的得宠失宠,来比喻夫妻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人把猫比作淑女的,认为猫的眼睛清澈透亮,毛发多干净柔顺,走起路来脚步轻盈,因此对猫爱不释手,达官显贵中也多有养猫的习惯,这大概就是宋代时,人们养猫还要下聘的重要原因吧!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小说和散文中出现的猫形象多是淫欲、奸诈。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是看到了猫交欢,便饥渴难耐,与人私通,《红楼梦》中妙玉听见猫叫声,想起了宝玉而面红耳赤,而宝玉梦游太虚前也看到了猫打架。

这一时期的诗文又有所不同,猫的形象多是温柔解人,可以说是高雅的象征,有些描写义猫报恩殉主。

在明清文人的笔下,猫的形象两极分化。

除此之外,不同的猫还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比如橘猫因为身上带黄色,被认为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是妥妥的招财猫。

花猫则是有福气上门的寓意,猫毛颜色越多,福气就越旺,所以有“花猫上门,五福临门”的说法。

黑猫多被描述成将军,养一只黑猫能镇宅的说法也比比皆是,到了现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人开始认为黑猫不详,而古人认为不祥的白猫,放到现在,成了纯无暇洁的象征。

当然,白猫也不全是负面形象,也有人认为,如果白猫上门,如果满足它一个心愿,那么自己就能走福运。

四、民间对猫的的供养

古人认为,猫和佛有机缘,传说是玄奘法师从天竺把猫带回来,在佛教故事中,关于猫的描写也有不少,往往具有多重意义,譬如因果报应、生命平等、无我观念等。

佛教中认为,和猫待在一起可以禅修,而猫也会更加亲近灵魂较轻的人,这些人的能量场往往是积极的,往往对猫有较大的吸引力。

民间也有猫信仰,《朝野佥载》中便记载了,隋朝独孤拓奉猫鬼神。

民间猫鬼神的传说多出现在陕西、甘肃、西藏地区这些多民族居住地,和东北五仙一样,猫也有自己的鬼神传说,大部分传说中猫多以妖神形象出现。

关于猫妖神的传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姜子牙在封神时不小心封印了一只猫,他把猫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这只猫便是猫妖神,另一种说法,是隋朝的独孤拓给猫下药,猫死后成灵,成了猫妖神。

传说猫妖神能为供奉他的人家带来财物,只是这个财物大多数是从别人家里偷来的,而且猫妖神比较吝啬,还能守卫主人家的财物,可以防小偷。

冒犯了猫妖神的人,也经常会丢失财物,或身患重病,严重的,甚至会倾家荡产。

此外,崇拜猫妖神的人家在嫁女儿时,不能把家里原来就有的财物当做嫁妆,因为猫妖神会生气,到时候会让出嫁的女儿回来,所以必须另外去挣一份嫁妆出来。

到了现在,全国唯一供奉猫咪的殿宇在四川,修建于明清时期。

信仰最丰富的福建地区,大概是因为有虎信仰的存在,猫的形象没有虎那般霸气,因此没有专门的猫的信仰,但和云南地区一样,福建人也会在屋顶上做瓦猫用以镇宅、招财,甚至福建沿海地区,瓦猫的设计还能用来预报海上风浪。

财富生活期刊

新课程教学杂志

体育时空编辑部

物流时代周刊邮箱

国际公关网站

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

炫动漫官网

中国市场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