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地新闻

大连艺家成装修他在大连有一大批笔粉儿

2025-05-06 来源:橙子资讯

王桂林的制笔工作室里摆满了他的作品。

制笔工艺在王家传承数代。

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祝福 图/ 通讯员 王敏 李春一

在金普新区,得益于“炎子居”工作室的设立,书法爱好者、毛笔收藏者们有了一处能赏鉴毛笔的好去处。

一支毛笔的诞生,从选材、选毛、脱脂、配料、梳洗、加健……要经历百余道工序。

“炎子居”的主人王桂林祖上三代制作传统毛笔,至今他依旧在传承着这门手艺,并致力于将匠心制作发展开来。

A

祖上三代做毛笔

传统技艺在他手中发扬光大

在王桂林位于大连艺术学院文创产业园的工作室内,四处陈列着他亲手制作的各类毛笔以及笔头。

“祖上三代都做毛笔,而且我们与大连有着不解之缘。”王桂林告诉记者,他的太爷爷王丕义以“梦笔生花”之意,在山东保旺乡创建了“花生堂”,那时起便开始制作毛笔。

上世纪30年代,王桂林的爷爷王枫圃学习制作毛笔并继承了家中的产业。由于当时军阀混战,土匪作乱,王枫圃逃难至大连,后辗转前往沈阳,并在沈阳大东区成立了“永记笔庄”。

王桂林的父亲王法庭自幼学习制作毛笔,参军复员后回到山东老家的集体作坊制作毛笔。

王桂林13岁后,白天上课,晚上便跟着父亲去作坊学艺。王桂林回忆说,那时候父亲对他十分严厉,自己哪怕跑神听着别人说话笑一笑,都会挨一顿揍,父亲说:“想学好这门手艺,就一定要认真。”

就这样,在作坊中一边跟父亲学习,一边揣摩着向诸多老师傅“偷艺”,王桂林小小年纪也掌握了不少各家秘而不传的经验和手法。

1986年,王桂林成立了桂林笔庄,生产制作“永记牌”毛笔,画家崔子范还为其批字做“炎子居桂林笔庄”。每每做完一批毛笔,王桂林就会来到大连兜售。“永记牌”毛笔用料讲究,还能根据要求进行软硬度、锋长锋短的调整。多年下来,王桂林对大连有了感情,大连也出现了一批“永记粉丝”。2019年,大连炎子居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诞生于大艺文创园。

B

从选料到做工要求苛刻

一心只做良心佳品

“这样一根完品的黄鼠狼尾巴,取出最好的毛也只能做一支优质笔,满足毛笔四德,也就是‘圆尖健齐’四个标准。”拿着一根黄鼠狼尾巴,王桂林滔滔不绝起来,称制作一支毛笔是否用心,是否良心,从选料起便开始了。

王桂林说,制笔人用料一般选用的是“南羊北狼”,而黄鼠狼尾最好的料是“京东尾”,即产自“盛京以东”的黄鼠狼。因此每年春节过后,王桂林便要向东北而行收原材料。现如今,一条黄鼠狼尾巴到了王桂林手中,他根据颜色、亮度和蓬松度,一眼便能区分出是关内的还是关外的,是吉林的还是大兴安岭的。

选到好的材料后,就可以开始制笔了,王桂林给记者演示,取材长短相近的毛湿润脱脂后,用牛骨制成的梳子多遍梳洗,刮出的绒毛全部丢掉。几次下来,一个笔头的雏形开始显现。由于黄鼠狼毛是前粗后细软,所以笔肚后面还要加健,让其不塌还有弹性。传统加健使用的材料是植物或鼠须等,但是现在工艺大多使用更加便宜的化纤毛代替。王桂林拿着一丛鼠须感慨道,“笔是一把毛,神仙也摸不着”,现在制笔工艺都相差无几,惟一的区别便是用料和经验,但是他坚守用好料、用好工艺,比如加健时多为锋后5毫米,这种做法节省不了成本,却能给使用者更好的体验。想要做出一支纯粹的手工毛笔,真的需要制笔匠人对良心的坚守。

C

诸多创新

期盼传承

虽然平均一天做不了十支笔,但是王桂林还是会利用闲暇时间做研究、搞创新,他不断地拜访书画家,请老师们试笔,聆听用笔后的心得,铭记于心。

王桂林把书画家们独到的见解反馈到制笔工艺中,边学边做。如按要求制作的锋长12厘米的“葫芦笔”,深受客户喜爱;从古文描写中制出的“武大郎”,被客户称作“鸡距笔”翻版;一个月反复试验,用茅龙草和竹皮做出了源自湖北的“茅龙笔”,霸气吸人眼球;研究用猪鬃等多种毛按比例配制的画笔,成为私人定制的佳品;查古料尝试了唐朝的“缠纸法”,制作出了“鸡毛笔”和笔毛在外、笔杆在内的“战国毛笔”……这些笔一经“研发”,便会有老客户前来“收货”。

“一根黄鼠狼尾巴里面只有几根这样的好毛,我这些可攒了好几年。”王桂林尤为自豪地说,他还有三支压箱底的“好货”,那是他用顶级黄鼠狼尾中收集的弹性好、长度5至5.5厘米的极品毛制成,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

创新与传承的融合,打造出了王桂林独有的匠人特质。现如今,王桂林已经做了技艺传承的非遗申请,他的儿子也开始学习制笔,并研习手工篆刻,未来将把“手工”贯彻至毛笔制作的全流程。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吃苦,一坐一整天,手一直在水里泡着,确实很辛苦。”王桂林告诉记者,现在他最大的心愿还是将这门技艺传承开来,希望能找到愿意吃苦、愿意良心制作的学徒,将属于中华传统的技艺发扬光大。

农业技术与装备杂志官网

住宅与房地产杂志社

工业微生物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