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小花花椒

屯留周易起名河北赵县这18个村名是怎么来

2025-10-21 来源:悦维资讯

【范庄镇】位于赵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范庄。面积89.68公里。人口7.48万。1953年建乡,1958年改人民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4年改建镇,1996年大安乡、大夫庄乡、杨扈乡并入。因驻地而得名。

【范庄】据传,该村始于范姓居住,故得名范庄。据《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范家庄”,疑即为今范庄,由此可知金代即有该村。光绪《赵州志》载为“范庄镇”,为赵县东部一较大集镇。

【孝友】历史悠久。据《赵州乡土志》载,汉东光侯耿纯,城东孝友村人,今孝友多耿姓,“皆其后裔也”。由此可知,在东汉初年就有孝友村,距今1900多年。

【常信营】据传,常信营、常信和林子在金代原是一个村,名叫“长信村”(《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明初,由于兵荒水灾,原村毁坏了大部分,后形成三个村,永乐年间,位于东南边的改名为常信营。

【南庄】该村明代以前始于冯姓居住,叫冯家庄。据《李氏墓碑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洪洞县城南郭保村李实“特奉救旨,迁居赵州东鄙四十里许”冯家庄村南定居。李氏因在冯家庄村南重建家园,不愿随冯氏叫冯家庄,所以就“庄以南名”,取名南庄。这样在今南庄这个自然村内,就有南庄,冯家庄两个村名。后冯氏衰落,李氏人丁兴旺,“至乾隆己卯年间(1759)世远年沿,派分为五,子孙繁衍,二百有奇”,李氏在其村西南墓地立《始祖碑》。从此,“南庄”之名铭刻于石。清代末期,光绪《赵州志》中只载“南庄”,而不名冯家庄了。

【曹庄】据传,始于曹姓居住,故取名曹庄。清光绪《赵州志》载为“曹庄”。

【南花邱】据花邱《殷氏家谱》载:殷氏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柴村迁到花邱占产定居。清顺治年间闹洪水,将原村淹没,有几户搬到旧址南居住,俗称南花邱(与北花邱、西邱花为一个行政村),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名为南花邱。

【北花邱】据花邱《殷氏家谱》载:殷氏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柴村迁到花邱(当时殷氏三兄弟,殷天佐留居山西,殷天佑迁到赵县花邱,殷天仲迁到冀县殷家庄),占产定居。清顺治年间闹洪水,将原村淹没,原花邱居民一部分仍在旧址居住,俗称北花邱,一部分搬到旧址西居住,俗称西花邱,一部分搬到旧址南居住,俗称南花邱。但在行政上仍是一个村,故光绪《赵州志》只载“花邱”一个名字。新中国成立后,才将三村分开,该村居北,故名北花邱。

【西花邱】据花邱《殷氏家谱》载:殷氏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柴村迁此定居,顺治年间闹洪水,将原村淹没,有几户搬到旧址西居住,俗称西花邱(与北花邱、南花邱为一个行政村)。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名为西花邱。

【东张家庄】据传,因始于张姓居住,故名张家庄。清光绪《赵州志》载为“小张家庄”。因该村位于赵县城东部,为区别马平公社之西张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按方位定名为东张家庄。

【杨扈】历史悠久。金大定七年(1167)《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上刻有“东杨户村”、“西杨户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据考,在该村中原有一条河,其河西为西杨户,河东为东杨户。后滹沱河泛滥成灾,将村淹没,又在其废墟上建村,称杨扈。又据明隆庆《赵州志》载:明朝初年,杨扈柏舍一带田地大部荒芜,永乐年间从山西屯留、长子二县迁民到此耕种,永远不纳租税,而抛荒者仍存十之二三。永乐、宣德年间又拨军队进行屯种。该村有寨墙,设四门。1958年公社化时,建立杨扈大队。1961年按四门分为杨扈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个大队。现设有杨扈东门、杨扈西门、杨扈南门、杨扈北门四个村民委员会。

【任庄】《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任家庄”,疑为该村。清光绪《赵州志》记载为“任庄”。

【贤门楼】据传,汉光武帝刘秀被王郎追赶,走到此地,又饥又渴,想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休息一下,找了几户都没有人。刘秀言:“这里净闲门楼”,意思是都没有人,只好在门楼下坐了一夜。刘秀称帝后,该村就改名为闲门楼。后人演变为贤门楼。1958年公社化时,建立贤门楼大队。贤门楼习惯以王、戚、赵、高四姓划为四片。1960年以四姓划分为四个大队,王家片为一大队,赵家片为二大队,戚家片为三大队,高家片为四大队。现设有贤门楼一村、贤门楼二村、贤门楼三村、贤门楼四村四个村民委员会。

[解家寨】明隆庆《赵州志》载,明朝初年,柏舍、杨扈一带土地荒芜。永乐年间从山西屯留、长子二县迁民于此耕种,据说迁到该村的是解氏三家,故取名解家察。清光绪《赵州志》即载为“解家寨”。

【大安】历史悠久。金大定七年(1167)《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有“大安村”,当时属宁晋县。清代为赵州和宁晋县合管之村,大安的钤家街归宁晋县,其余部分归赵州。1940年全部划归赵县。1958年公社化时,按顺序号取名建立大安一、二、三、四、五、六大队。现设有大安一村、大安二村、大安三村、大安四村、大安五村、大安六村六个村民委员会。

【秀才营】据碑文载,明永乐年间,该村自山西省潞安府沁州武乡县桃园村和洪洞县老鸥窝迁居而来,移民姓氏有三张五李加一侯,共九户人家。因该地为沙土地,气候干燥,每有大风,尘土蔽日,白昼掌灯,因而取名小黑营。据传这里的人好学成风,读书人多,先后曾有72人考取举人、秀才,因而引起考官的怀疑,认为立考作弊,便派人到这里私访。村中大街原有座石牌坊,站在上面可遍览全村,私访人晚上站在石牌坊上四下张望,见灯火通明,读书声不绝于耳,这才打消了立考作弊的怀疑,并呈报上司,将小黑营改名为秀才营。当时曾有歌谣曰:“秀才营中出秀才,十一书生登瀛台。”“文革”期间将该村改名为东风。1981年6月23日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秀才营。

【小寺庄】据传,明建文年间,此地有座寺院,在寺东建有两个村,原为寺院之庄,该村位于南边,规模较小,故取名小寺家庄。清光绪《赵州志》亦载该村为“小寺家庄”,后演变为小寺庄。“文革”初期,曾将该村改名为立新。1981年6月23日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小寺庄。

【东朱家庄】据传,约建于明初,因始于朱姓居住,故取名朱家庄。由于位于赵县城最东部,因而又称东朱家庄。约1966年曾改名为向阳。1981年6月23日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东朱家庄。

【大夫庄】据传,明代以前由于闹红蜂灾害,死人很多,当时该村只剩下一户姓李的大夫在家煎药,红蜂闻药味不进其家,而幸存,故取名大夫李。明水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人异姓于此定居,改名大夫庄。清光绪《赵州志》载该村为“大夫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大夫庄在高级社的基础上建立建全、永进、前进、勤劳、五星、人民、三忠、高峰八个大队,为赵县唯一的一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公社。上述八个大队已改为八个村民委员会。

中国减灾投稿

传播力研究官网

船舶物资与市场

数字技术与应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