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崔颢的诗风产生了怎样的转变与他的人生经历

2023-11-24 来源:橙子资讯

崔颢的诗风产生了怎样的转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关系?

崔颢,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再起诗作大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后期以边塞诗为主,他的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崔颢的故事吧。

到处游山玩水的李白,一日来到黄鹤楼。登楼四望,远处山峦如黛,近处烟波浩渺,只觉天地悠悠,心神开阔,刹那间心中好似有了千言万语,只待蓬勃而发。

就在李白准备挥毫尽兴之时,忽然看到墙上早有崔颢题诗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的诗无一丝造作,仿佛信口吟出,一泻千里,却不失风骨,恢弘壮丽。李白读后不由得拍手称好,“绝妙!绝妙!”他对崔颢的这首诗赞叹不已,刚才的灵感也因此一扫而光,觉得所有词句都无法超越此诗。

于是,他挥笔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飘然而去,留下了“李白搁笔”的典故。

崔颢,何许人也?能让傲视群雄的诗仙都甘拜下风,为之搁笔。

崔颢,河南开封人,武则天长安四年,出生于当时的名门大族“博陵崔氏”。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二十岁左右就进士及第。但因其性情耿直,仕途并不顺利。

既然宦海不容于他,他只有离开京城,去用脚步丈量祖国各地的河流山川。他曾流连于江南的小桥流水,更沐浴了塞北的大漠风沙。历经二十多年的漂泊,他的诗风不再清新缠绵,多了一份边塞的豪放和粗粝。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辽西作》

此时的崔颢,应该是在军中做幕僚,与军士们一起亲历了塞外军营的苦寒。燕郊大地早已春暖花开了,边城却仍是残雪点点,寒风阵阵。关外胡人正在牧马,看上去一片安宁祥和;而关内则正在日日征兵,危机四伏,战争一触即发。霜寒露重,戍卒们的寒衣经过整整一个冬天的磋磨,早已破烂不堪,请前往洛阳的使者,转达一下边塞的艰苦,早日将春衣寄来。

这首诗,虽然语言平实,但却格调刚健有力,境界沉雄厚重,再没有往日的清纯柔媚。就像是一个曾经青春年少的小儿郎,如今已经长成了一位粗犷豪放的壮汉。也许,这就是生活赐予他的礼物,崔颢,不再寄情于风花雪月,他开始关心探寻平静掩盖下的生活真谛,这就是真正的成长。

都说崔颢“有文无行”,他也为此蹉跎了一生。磨去了浪漫,吹走了浮华,只剩下风霜雨雪、剑影刀锋。

美国留学办理

北京留学中介

美国读研究生一年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