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经济数据

崇祯时期的为何会出现银荒到底是什么原因导

2023-12-19 来源:橙子资讯

崇祯时期的为何会出现“银荒”?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

崇祯朝的经济状况是一本出名的烂账(臭名昭著的三饷以及无休无止的摊派)。有观点据此认为,晚明统治不可持续、必然败亡的一大经济原因便是:银荒。

该观点指出,白银流入锐减导致已经全面货币化的白银储备急剧减少,从而造成了明朝政府的“银荒”和全社会因经济基础崩塌而造成的大混乱。(豆瓣《祸起白银》)这个说法虽合理,却还有值得推敲的空间。它或能解释崇祯年间白银流通量的实质性减少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但在剖析货币流通全局时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银钱的比兑是否正常。

这些含铜量极低的制钱严重搅乱了正常的货币流通,崇祯年间银钱比兑已跌到700文换银一钱。原先十几文钱既能买到的物件,就要花费近百文,也就无怪乎叶梦珠会感叹“钱之低薄虽鹅眼綖缳不能喻”了。

在崇祯朝,银钱比兑变得越来越离谱,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用以流通的白银大量流失。作为明末清初人,叶梦珠捕捉到了这个变化的趋势:

“(崇祯初)京师每千钱价银一两二钱,外省犹兑九钱一千。”“驯至十三年戊寅夏,价至六钱耳。”“庚辰、辛巳之间,递减至四、五钱一千。癸未而后,每千兑银不过三钱有奇,而钱之所重每千不过三斤有零而已。”“(明亡后)是时,每千值银不过一钱二分。”

叶梦珠不厌其烦地对这些数据加以记录,正是基于其对混乱的银钱比兑所引发的严重后果的担忧。到了清初,由于统治基础的不稳,加上“钱法敝极之后,奉行甚难”,此时“八年辛卯,每千值银止值四钱八分,其后渐增,亦不能至五、六钱”。钱价狂贬,银价虚高,这种状态即便在清朝完成对中原地区的统一后依旧难以更改。叶梦珠认为是“积轻之势使然耳”,可谓一语中的。

“钱法之坏,自私铸始”。崇祯朝的“银荒”正是钱法被败坏至极,银钱比兑混乱所酿成的恶果。其幕后黑手,正是不加监管、愈演愈烈的私铸制钱以套取白银的不法举动。而对于整个陷入疯狂的晚明社会而言,这样的举动也正是举国上下“末日心态”的一种必然投射。

食品界

中国水运期刊官网

中国减灾期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