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索古人平常交流也用文言文吗
历史探索:古人平常交流也用文言文吗?
古人平常交流也用文言文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2、古人平常讲话说什么
不过古代可不是这样的,以明清为例,通俗小说和一些散文家写的散文,用的显然就不是一套文法,我们现在会把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认为是文言文,但不可能把《水浒传》当成文言文吧。
实际上,文言文并不能说是古代汉语,它实际只是一种汉文学的文体,它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上古汉语),根据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于是汉语书面语就往两个方向发展了:复古和口语。
而这两支后来渐渐发展,到了唐宋时期,竟然形成三套体系,一种书面语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另一种是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汉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汉文,如西汉《史记》、东汉佛经翻译、 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还有一种就是通俗汉语,如唐代的变文 、宋代的话本等。前两者属于文言文,第三者属于白话文。
这种情况到明清时期也是一样,明清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谓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谓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到了今天,前两者基本作古,只剩下白话文了,这是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分子搞“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的现象。
而且,文言文这种文体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说是汉语文体,而是“跨语言”的汉字文体,这非常特殊,比如朝鲜、越南、日本古代也有大量的文言文作品出现,这是因为古代汉字属于这些国家的正规文字,但是,通俗作品,那几乎是不可能使用汉字表示清楚的,因为人家是有自己的语言的。
但对于古代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要完全理解士大夫的文言文,那是做梦,我不说认不认字了,就是人家把文言文念给你听,大部分老百姓估计也是一脸懵:讲的啥呀。这种情况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二战末期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在念广播,日本称“玉音放送”,皇室的文章用的当然是传统文体的,结果一堆日本人听完之后根本听不懂天皇在说啥。
可是,为何汉语会出现如此怪异的现象呢?一种语言出现两套文法!
3、为什么说话和写作不一样
这其实有很多原因,首先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很多语言都有,尤其一些宗教地区,神职人员说一套,普通老百姓说另一套,通常来说,前者比后者的文法要复杂很多,但同时使用的字句上却精简很多。
因为对于官府,神职人员来说,他们说的话通常都有着极高的信息价值,时效性很强,通常需要通过文字记录,所以他们用的文法必须要“节省字数”,提高信息熵,因为当时保存信息太困难了,刻在石头上,刻在竹子上都是很费劲的活,于是,就出现了“高熵版文体”了。
“古人无笔墨纸砚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其著之简策者,亦有漆书刀削之劳,非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徐氏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左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衍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文言说》 阮元
而提高语言的熵值,自然需要对语法进行复杂化,所以文言文,拉丁文等文字的语法都相当困难。
至于老百姓,他们平时基本不需要通过文字保存信息,大部分人字都不认识,自然说自己的“简单版文体”了。
到了宋代,印刷技术出现,造纸成本下降,这才有了明清时期通俗文学的繁荣,要不然,一本《水浒传》一千多万字,人家施耐庵老人家写了几十年写完,你要大量刊发还要手抄?那要命了。还是印刷吧。
所以,宋代之后,也是白话文飞速发展的时期。可为何这个时候白话文还没有取代文言文呢?这就和知识垄断有关了,士大夫阶层成百上千年了,“人上人”思潮根深蒂固,“知识体系”上的优势不可能放弃啊。这种思潮不仅是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当年世宗大王发明朝鲜民族自己的文字“谚文”,就受到整个朝鲜的儒生阶层的一致抵制。
这种思潮使得文言文必须保留,而且还必须是正规的公文文体。于是,知识分子的书面语就开始和基本汉语分离,形成了“文言”现象。
- 2025-05-13绍兴养狗基地流浪动物越来越多绍兴市流浪动
- 2025-05-13远洋明珠养狗上周广州这两类电信网络诈骗警
- 2025-05-13养狗宝宝湿疹孕妇养狗以后婴儿湿疹的概率就
- 2025-05-13领养猫广饶东营垦利区市民免费领养小土狗以
- 2025-05-13德国养狗罚款去年德国养狗税创纪录
- 2025-05-13养白狗好还是养棕狗好两只狗狗一起睡觉白狗
- 2025-05-13养猫驱蚊喷雾宝宝养猫家庭驱蚊注意事项上宠
- 2025-05-06集靓家整装可以办理装修贷靓家居携手民生银
- 2025-05-06把家装修成5种风格15种风靡全球的室内装
- 2025-05-06陈小春家装修好漂亮陈小春夫妇住宅装修贫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