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为什么不做干饭熬粥比干饭还要好吗
2024-03-11
来源:橙子资讯
古代赈灾为什么不做干饭 熬粥比干饭还要好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赈灾熬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地发生灾荒,皇帝就会安排赈济,地方官员会选择在各地建立粥场,通过舍粥的方式,赈济灾民。这种赈济灾民的智慧,被历朝历代使用,似乎也并没有人怀疑,为什么赈灾熬粥,而不是做干饭呢?我们先从现代营养学观点来分析一下中国人对粥的眷恋和认可,自古有之。在古代,粥就是穷人的救命神器,大文学家曹雪芹,在困顿之时,也写过“举家食粥酒常赊。”,在《战国策》赵策中,赵国老臣在和赵太后唠闲磕的时候,说到了赵太后的饮食,赵太后回答:恃粥耳。可见,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从现代营养学观点看,喝粥易于消化和吸收,对于肠胃很有好处。
在救灾过程中的粥,可不是现在人们说的稀粥,而是一种很稠的粥。几年前,央视热播的一个电视剧叫《天下粮仓》,其中有个情节,朝廷大员刘统勋,在赈灾过程中,下了一道指令,“筷子浮起,人头落地。”这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指令,意思是在锅里扔几根筷子,筷子浮起来,就说明粥太稀,地方官员就会掉脑袋。那么,这个指令有没有历史依据呢?历史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每次救灾过程中,粥的标准都有严格规定,绝对不能稀。只是这个标准并没有“筷子浮起,人口落地”这么夸张,而是筷子倾斜,赈灾官员就会受到惩罚。具体做法就是,把筷子插进锅里,如果筷子顺直,说明这锅粥是合格的。
如果粥过稀,筷子就会倾斜,说明粥不符合标准。从这些历史细节可以看出,古人赈灾的智慧非常高超,虽然是舍粥,但舍的都是煮得很烂,而且很稠的粥,面对大灾,历朝历代都会相当重视,对粥也有严格标准。虽然这些都不是干饭,但稠如面糊的粥,既能保证灾民的身体不会受到影响,又能让灾民吃饱,这是两全其美的做法。
- 上一篇:历史上的关羽究竟有几个儿子
- 下一篇: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为何会单独召见赵云呢
相关文章
- 2025-05-13城市里不同意养狗犯法吗5月1日起实施遛狗
- 2025-05-13养猫替换猫粮如何正确替换猫粮的方法
- 2025-05-13朋友家的狗不想养谁想养养两只狗必须没收一
- 2025-05-13养狗的人会被狗追小狗拼命追女士电动车让它
- 2025-05-13养猫做心里准备新手养猫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准
- 2025-05-13养狗是否可以孕育孩子孕期能不能养狗一位准
- 2025-05-13养猫客厅柜子今天不发猫了发昨晚加班装猫柜
- 2025-05-13养狗的责任和权利就应该立法狗主人对所养狗
- 2025-05-13养猫美国劝退养猫大劝退看你能抗到第几关能
- 2025-05-13养警犬能养其他狗吗所有狗狗都可以当警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