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血糖测试仪

当维修电工的春天致敬送电工一群常年在外奔

2024-05-11 来源:橙子资讯

送电工,常年在外,奔忙在电网建设的最前沿。他们常年奔波、劳苦、全心投入,做出了许多牺牲与付出。过去,由于社会上在这方面的宣传报道不多,人们对送电工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总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肯定。自从2008年南方雪灾电力抢险以后,媒体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大,人们才算真正了解送电工的工作环境。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以大幅提高,送电工的工作环境也得到改善。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各方面(自然环境、地形等)条件的限制,送电工的工作环境还是够差的。他们工作的地方,不是在平原丘陵、就是在高山峻岭;不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就是在雪域高原之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披荆斩棘、顶酷暑冒严寒,长期的野外作业,也形成了送电工独有的粗犷、乐观、豁达和阳刚之气,他们就是电网建设人,光明的使者,被人们称为“送电工”。

送电工,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迎朝霞,送落日,烈日,斜风,细雨,清晨薄雾笼罩,中午艳阳高照,傍晚落日余晖……他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川河流之上,宁静而忙碌的施工就是送电工的一天。其实对每个送电工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被工地的美景所吸引,但渐渐也被工地上的单调生活所替代。随着时光的流逝,每个人也都慢慢地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上班时,他们相互配合、非常默契,下班时,其乐融融,离别时着实还有点恋恋不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使得一基基铁塔基础破土而出,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一根根银线穿塔而过,一条条线路串起巨龙朝天而横,将光明洒向人间,带给千家万户的是欢乐。然而,他们有家顾不上,有孩子顾不上,妻子生病顾不上,孩子上学、考学顾不上,孝敬父母顾不上。妻子是伴侣,是坚强后盾,承担着一切中的一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们也有烦心之事,心累、工作累,但又无济于事。可是一想到肩负着国家电网建设的重任,所有烦心之事都抛到脑后。这一切只有从事电网建设的他们最为清楚,酸甜苦辣皆在中……为了早日完工,将光明带给人间,造福人类。他们只是默默的工作、无私的奉献……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圆,他们只能面对月亮,思念亲人,一樽美酒暖心间。

送电工,春天迎着风沙,尚若在西部戈壁滩上施工,每天下班回来,个个脸上的灰尘,衣服上尘土,都快成了“出土文物”,但是他们还依旧欢乐,谈笑风生。夏天气温较高,遇到晴朗无云的天气,尽管他们顶着烈日,但这也是最好的施工时机,到了中午,烈日将塔材晒得烫手,整个工地变得炽热难耐。在烈日之下,穿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一整天,衣服都没干过,他们脸被无情的烈日晒得蜕皮,退了一层又一层,整个脸色成了古铜色。但是,他们还是认真拼接每一根塔材、紧固每一粒螺栓,把每一处细节做到极致。若是遇到雷雨天,那就更糟了,个个成了“落汤鸡”,下班后行走在山区泥泞的羊肠小道上,真是“上山易,下山难。”用“骑虎难下”四个字形容最为恰当不过。为此,他们行走在泥泞小道上,不知摔了多少次跤,有时摔得浑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但是他们下班回来后很快换上干衣服,照样又说又笑起来,他们从不向困难低头,坚强挺拔就是他们的风格。秋天是个多雨季节,特别是到了中秋以后,寒意袭来,下起的毛毛细雨还夹杂着一丝的凉意,他们穿着雨衣,在雨季里忙碌的工作,一时刻,汗水湿透了衣服,一阵微风吹过,一股凉气置入体内,冷的直哆嗦。秋天的雾气很重,有时行走在林区也会迷路的,急的他们在林区里面兜圈,等雾气消散后,他们才走出林区。若是遇到天晴的日子,也算是老天开眼,那也是最好的施工时机了。冬天是一年最冷的季节,数九寒天,他们还要在塔上、线上作业,脸上冻得结成一层层厚厚的黑甲,手被冻得裂成口子,脚冻肿了,但他们还是在坚守工作,不想困难低头,是为确保工期按时完工,早日通电。

送电工,山坡的陡峭、攀岩的艰险、道路的崎岖,在他们的脚下已经习惯了。施工现场上个个近乎酱紫色的皮肤,颜色比古铜还要深,这也算是大自然赠送给送电工最美丽的外衣。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将全部青春奉献给了这一条条输电线路。他们淳朴、厚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坚持,默默的奉献,他们用最纯朴的方式回答了: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用“朴实、勤恳、柔情”描述他们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他们远离城市的闹区,过上了安静的乡间生活,谓之朴实。他们在高空、地面忙碌,不论严寒酷暑,谓之勤恳。他们离开亲人,饱受思念之苦,谓之柔情。祖国的美好河山、高山峻岭、戈壁沙漠、雪域高原……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印,一个个难忘的故事铭记在心。一年四季,他们在栉风沐雨、含辛茹苦中的坚守,每逢佳节也只能举头望星思亲人。为了电网建设,他们抛下儿女情长,铸造钢铁气概;他们欢聚最难,离别最易;他们柔情似水,巍峨如山。

送电工,从最初的交流35千伏线路施工开始,到110千伏、220千伏高压线路,再到330千伏、500千伏超高压线路、进而再到750千伏、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从直流±400千伏超高压线路到±500千伏、再到±800千伏、±1100千伏特高压线路。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除西北电网外,中国电网逐步通过220千伏线路互联,以220千伏线路为主网架,以省域为主要供电范围的省级电网开始形成。七十年代初期,全国第一条330千伏输变电输送工程—刘家峡至天水至关中输电工程建成投运;八十年代初期全国第一条500千伏平顶山至武昌输电线路工程建成投运;八十年代末期,全国第一条葛洲坝-上海±500直流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九十年代,西北电网以330千伏为主网架正在形成,其它(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以500千伏为主网架正在形成。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全国第一条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建成投运;随后,全国第一条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输电线路试验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全国第一条云南至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特别是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中国电网全面进入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时代。此后,加快了全国电力联网建设的步伐,±800千伏新疆哈密至河南郑州直流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800千伏甘肃酒泉至湖南韶关直流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工程、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外送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新疆电网结束了孤网运行的历史。±400千伏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结束了西藏电网孤立运行的历史,也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缺电问题,被称为第一条“电力天路”;川藏联网工程,被称为第二条“电力天路”;藏中联网工程,被称为第三条“电力天路”。目前,除台湾省外,全国各省电网全部实现交直流联网。±1100千伏吉昌—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电网建设已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所有这些线路的建成投运,凝聚了多少电网建设人的智慧、汗水,他们比常人付出的更多,用“能工巧匠”来形容他们实为不过,有了他们,才有我们今天的强大电网,是他们为祖国的电建事业谱写美丽篇章。

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他们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也在不断地探索、学习之中,及时掌握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以适应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施工。几十年来,杆塔基础由在同一面上的平腿铁塔基础到全方位高低腿铁塔基础,这样既减少开方,也节约了投资、更能有效保护环境,但增加了施工难度,技术性强。基础型式也由最初单一的板式基础、预制基础、到多样性的掏挖基础、灌注桩基础、群桩承台基础、岩石嵌固式基础等。杆塔组立从最初的单插组塔到抱杆(落地式、悬浮式)组塔、再到吊车吊装组塔等。架线从最初的人力放线到机械放线,进而到张力放线。最初跨越长江,引绳展放由直升机展放,到用氢气球、氦气飞艇跨越江河,展放引绳,再到八璇翼无人完成这些工作。如今,林区、跨越铁路、公路等都采用八璇翼无人机展放引绳,就连索道搭设的引绳也可以采用八璇翼无人机了,这样可以减少对通道树木的砍伐,保护自然生态,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等功效。正是他们有着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开拓务实的精神,才出色地完成一条又一条线路施工任务,祖国的电建事业与他们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伟大出自平凡,我们为他们点赞。

工厂机器的轰鸣、炼钢厂的雷鸣、炼油厂的呼鸣、电气化铁路上奔驰的列车、卫星及宇宙飞船的发射等都是离不开电的。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电的依赖性更强,人们的生活更是一时一刻都离不开电的。当你坐着看电视,或者正在用电脑玩游戏,开放着空调,享受着美好生活时,你会有何感慨。当你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或者坐在高铁上,看到沿线一座座铁塔牵着银线,像巨龙一样向天横起时,将光明带给人间,你是否还记得哪些“送电工”吗?正是他们常年在外,跋山涉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工作。他们身处在国家电网建设的最前沿,连接着光明和黑暗,被人们称为光明的使者。默默的坚守,无私的奉献,正是送电工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用行动书写责任,用责任铸就品牌,用汗水“电”亮星城,值得社会的更多关注和人们的尊重。

穆长安,祖籍陕西蓝田九间房,1989年毕业于陕西工学院,电气技术专业,1989年分配到甘肃兰州国网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三十多年年来,一直从事电网建设,从送电工、测工、技术员、项目总工、送电技术管理(专责),与电网结下情缘。工作之余,有个爱好,喜欢写作。近七八年来,写写工作、生活上的琐事,作为年长者美好的回忆,作为年轻人上进的动力。

赴美就医中介 精神类

去美国看病的中介排名

安德森医院中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