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检测系统

宝宝肠道菌种怎么养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和

2024-05-17 来源:橙子资讯

新生儿从出生时肠道少菌状态到后来多种菌群的定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应用抗生素等。

对胎便的几项研究表明,胎便中的细菌特点是菌种多样性低、主体间差异较大、变形菌门富集而拟杆菌门减少。胎儿肠道细菌存在的作用可能与驯化胎儿免疫系统发育和有利于生后其他细菌种群的定植有关。

新生儿生后,肠道24小时大肠埃希菌占优势,双歧杆菌于生后第2天出现,增长迅速,于第4~5天时占优势,1周后其数量可达细菌总数的98%。与此同时大肠埃希菌数量下降,类杆菌等随着双歧杆菌的出现有所增加,但在健康母乳儿其数量一直低于双歧杆菌数量。对此过程的解释是新生儿时期肠道中菌群的定植是复杂的,因刚出生时肠内充斥大量氧气,有利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首先定植,这些细菌生长繁殖消耗大量氧气,降低肠道氧化还原电位,为厌氧菌的定植创造了环境,促进了厌氧菌的生长和繁殖。而厌氧菌的代谢产物、各种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等抑制需氧菌的生长,维持着肠道厌氧菌占优势,需氧菌占劣势的生态学格局,这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讲终身不变。

婴儿生后肠道经历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菌群定植过程,至2岁左右时与成人肠道菌群相似并保持稳定和动态的平衡。肠道菌群这种从少到多,直至建立稳定菌群结构的过程称为“初级演替”,主要在生后2年内完成,此阶段肠道菌群是依据肠黏膜的成熟程度和食物的多样化按一定顺序形成的。

婴儿生后一年内肠道菌群变化很大,最初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差,随着辅食的添加,其菌群构成逐渐趋于稳定接近成人。以往采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对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检测,但由于肠道正常菌群大多为厌氧菌,以及菌群培养耗费时间较长,对肠道菌群进行准确地鉴定困难很大,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人们采用16srDNA技术对肠道中双歧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类杆菌等优势菌进行测定,发现此项技术可以检测生后2个月以内婴儿粪便中10%尚未鉴定的菌种,1岁小儿粪便中30%尚未鉴定的菌种。

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和谐、稳定的关系是健康的基础。肠道菌群分泌的一些“物质”可以抑制宿主体内的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的危害。复合物质如共轭亚油酸(CLA)、短链脂肪酸(SCFA)和γ-氨基丁酸(GABA),在防治某些疾病如肿瘤、肥胖症、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对宿主发挥作用的生物化学通道,目前我们认识不太深刻,因为缺乏对相应基因检测的手段。大量研究证实在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可影响免疫系统的成熟。所以,新生儿时期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对肠道免疫应答乃至系统免疫的发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有研究表明应用抗生素可影响机体健康,增加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如湿疹、过敏性鼻炎、炎症性肠病(IBD)等。一些研究表明,患有过敏性湿疹的儿童肠道菌群构成与正常儿童不同,与成人比较而言婴儿肠道菌群构成更易发生变化,结构不稳定,提示人们在婴儿时期饮食中加入益生菌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目前益生菌和益生元广泛应用于婴儿奶粉中,大量研究证实它可以刺激双歧杆菌生长,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因此可以做为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

新生儿从出生时肠道少菌到多种细菌种群的定植,以及添加辅食后其饮食结构的逐渐改变,其肠道菌群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趋于稳定且出现多态性变化,在3岁前渐接近成人结构。由于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早期定植的需氧菌和兼性厌氧细菌如肠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具有潜在致病性,也有可能成为有害菌种,当机体处于健康状态下,肠内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时这些菌不致病。专性厌氧细菌如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类杆菌等的大量定植对婴儿肠道的成熟发挥重要作用。分娩过程中的“过度无菌”环境减少了母婴间细菌的暴露,改变了细菌定植模式,使首先定植的菌种成为皮肤源性葡萄球菌,而不再是肠道中的肠杆菌。

MD安德森医院预估费用

海外医疗服务中介

出国看病的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