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大全

每个人都有人格障碍的说法正确吗人格障碍的

2023-08-22 来源:橙子资讯

每个人都有人格障碍的说法正确吗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说明

一、每个人都有人格障碍的说法正确吗

说到人格障碍,我们需要格外注意,因为其实每个人都有点人格障碍,有人激怒了你,并不代表这个人有人格障碍。这种错误观念,是自恋型人收才有的。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定义,人格障碍是“个体长期偏离其所属文化期待的一种内在经验和行为模式”。

这里的关键词是“长期”,说明人格障碍不是单单发生在某个特殊的时期,人格障碍是一种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思考障碍、感受障碍或沟通障碍,甚至是不能控制和调整冲动,从而给自身带来痛苦或造成人格功能损害。所以说,人格障碍并不只是那些能够惹火你的人才有。不过患上了这种病的人都可能惹恼你。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将人格障碍分为三类。分别是奇特/怪癖类、戏剧/多变类和焦虑/抑制类。这些人格障碍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西方头戴茶壶套式针线帽、耳挂两只亮闪闪的大耳环、与野猫为伴的水晶球占卜大婶,总是感觉卧室里满是“幽灵”认为过马路的那两个人是外星人——分裂型人格障碍;浑身珠光宝气、皮肤黝黑、曾多次注射肉毒杆凿的游泳池服务员,打扮得令女明星都相形失色——自恋型人格障碍;我曾经雇用的一个清洁女工,磨磨蹭蹭地在浴室里忙活了三个小时,还没干完——强迫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不只会给生活带来种种麻烦,在临床心理学上也引发了争议。争论的焦点是“障碍”这个词。据诊断,大约有14%的人都患有人格障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叫他们“障碍者”。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叫“人格障碍”更好一些。

二、人格障碍的外在特征分析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不易矫正,故应贯彻预防原则,从幼儿开始教育,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具有健全理想的人格,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内心的和谐和人格的完整,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弗洛姆曾说“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为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我们必须从幼年抓起,用以引导,教化,培养,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中国青少年的理想人格特征应为:

1.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还肯定自我的特殊,“我之所以为我”,并强调自我实现,肯定自我价值。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人格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那些主体意识淡薄,对自己缺乏尊重,对他人也缺乏尊重的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曾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

2.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也就是奉行自我认可的原则,不抬高夸大自我——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分贬低自己,而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义。他们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是一个人自卑,自信,自负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在此基础上,社会,家长能更清楚的了解青少年,青少年更能看清和认识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朝着确定的方向去实现自我。

三、人格障碍的预防办法

1.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还肯定自我的特殊,“我之所以为我”,并强调自我实现,肯定自我价值,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人格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那些主体意识淡薄,对自己缺乏尊重,对他人也缺乏尊重的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曾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

2.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也就是奉行自我认可的原则,不抬高夸大自我——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分贬低自己,而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义,他们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是一个人自卑,自信,自负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在此基础上,社会,家长能更清楚的了解青少年,青少年更能看清和认识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朝着确定的方向去实现自我。

四、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说明

ICD-10关于人格障碍的研究用标准概括介绍

(1)个人的特征性和持久的行为模式明显偏离文化规范,伴随认知(如感知和解释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情感、冲动控制、欲望满足、与人相处的方式等领域中一种以上发生偏离;

(2)这种偏离广泛存在,行为难以矫正,以及在大多情境中社会适应不良或功能障碍;有个人痛苦或对他人有不利影响;

(3)这种偏离稳定而长期存在,通常开始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期;偏离的行为不是因为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4)偏离行为不是因为脑损伤、疾病或功能障碍;

DSM-IV关于人格障碍的一般标准

(1)明显偏离了患者所在文化所应有的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类型,表现为下列2方面以上:

①认知(即对自我、他人和事件的感知和解释方式)

②情感(即:情绪反应的范围、强度、脆弱性、和适合性);

③人际关系;

④冲动控制。

所谓与文化期望不一致,是用于强调某些行为从亚洲文化角度看是异常的,而从另一种文化角度看可能是正常的。

(2)这种持久的类型是不可变的,并且涉及个人和社交场合的很多方面。

仅限于个人生活一个领域的不适应行为模式,不可能是由于人格障碍所致。人格障碍涉及到大多数社会情境中特征性的日常行为方式。

(3)这种持久的类型导致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这里既可以是内心痛苦也可为功能损害,某些不适应的人格特质仅涉及到轻微损害,但有严重内心痛苦,而另一些则表现为本人不在乎,但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

(4)这种类型在长时间内是相当稳定不变的,至少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或早期成年时。

换言之,DSM-IV标准不承认成年开始的人格障碍,至少必须始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ICD-10更加严格,表明他们“总是出现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行为模式具有稳定性,而不是发作性,对于年轻人如果他们不适应的行为开始于18岁,则应谨慎使用人格障碍的诊断,在短时期内的不适应行为模式可能是反映情境性或不久会消失的发育期反应。

(5)这种行为类型不可能归于其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6)这种行为类型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一般躯体情况(例如颅脑外伤)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花卉

体育时空杂志

文理导航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