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健康频道

荣县旅游山山不在高有龙则灵1936年荣县

2024-07-22 来源:橙子资讯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内的古脊椎动物,弄清这个红色盆地的地层时代,受到劳氏重大发现鼓舞的中外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广元、荣县、威远和重庆等地发现若干化石埋藏点,并采得一些标本,鉴定出几个新的属种,为研究四川盆地的地层时代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依据。在这群中外学者中,有一位才气横溢的中国年轻博士,他就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

杨钟健(1897——1979)

杨钟健教授早年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大学。1928年学成归国后,便开始从事我国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的研究工作。1933—1949年间,杨钟健教授和他的助手卞美年教授与王存义等人,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为采集、研究中国的古爬行动物化石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在这期间,杨钟健教授对自贡荣县恐龙化石的采集研究工作,便是中国恐龙采集研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页。

1934年,杨钟健教授曾经入川进行过一次地质考察,对四川中生代地层分布情况有所了解。1936年夏,他带着他的助手和美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甘颇教授一道,由当时的北平出发,取道陕西;二度入川。他们沿着劳德伯克的足迹,经成都来到自流井和荣县一带,认真地考察了劳氏曾经涉足的区域,并在劳氏发现化石的区域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寻找。虽然没有找到劳氏当年发现化石的具体地点,但穷数日之力,却意外地发现了五个产化石点。其中,最富集的产化石点位于距荣县城东约1公里的梓桐桥旁的西瓜山,这里是著名的“荣县峨眉龙”产出的地方。

西瓜山恐龙化石发掘地点

最初,他们仅在西瓜山附近一个小丘上的砂质泥岩中找到一些化石碎片,后来经过试掘,断定这是一具保存较好的蜥脚类恐龙骨架。杨教授当时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开始进行中国古爬行动物化石的采集研究工作以来,所见到的第一具保存较好的蜥脚类恐龙骨架,于是,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周多的系统发掘,并精心地绘制了化石产状图,记录了含化石地层的有关资料。发掘结果,除获得一具蜥脚类恐龙骨架外,还采得一些不完整的其它爬行动物化石。以后,他们又在距荣县城东北约6公里的陈溪采得两枚蜥脚类恐龙的牙齿。这次四川之行,他们收获颇丰。怀着收获的喜悦,他们将这批化石运回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进行了室内修理,并由杨钟健教授进行研究。1939年,杨钟健教授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9卷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认为荣县西瓜山的这一巨型蜥脚类是一单个个体,应归于腕龙科中的盘足龙亚科,为一新的属种。其生活时代应为侏罗纪。为纪念这次四川之行,为标名我国地质古生物工作者亲手采集研究的首例蜥脚类恐龙骨架的产地,杨教授特将其命名为“荣县峨眉龙”。

杨钟健教授与荣县峨眉龙肱骨

荣县峨眉龙以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已被载入中国恐龙研究史册。它的发现与研究,不仅扭转了中国恐龙长期由外国人采集研究的局面,同时也进一步证明,在自贡这块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我国侏罗纪恐龙最理想的地区。

来源:自贡方志

交通科技与管理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