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多媒体电缆

为什么稻田不能养花鲢拼经济看乡村生态稻花

2024-08-20 来源:橙子资讯

一条鱼售价是市场均价的2到3倍、一斤米是市场售价的5倍,农历春节临近,在高坪区东观镇之字拐村,90后小伙儿吴伟每天卖出500斤鱼,售价从20元到80元每斤不等,不少来自成都的“回头客”还要专门订购他的“稻花鱼”。吴伟的鱼有何特别滋味?

1月26日一早,微风习习、细雨霏霏,之字拐村的鱼塘里,吴伟正在带领乡亲们捞鱼,一旁,手机直播镜头正对着田里活蹦乱跳的鱼儿。尽管天气寒冷,大伙你捕鱼、我装车,鱼塘溅起层层水花,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家人们,这是成都的老客户下的订单,打捞上来的鱼平均5、6斤一只,经过充氧注水等处理就可以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里。”面对镜头,吴伟淳朴的笑容十分具有感染力。

装车完毕,吴伟拿起一条选剩的鱼向记者展示,“你看这个鱼,是不是鳞片颜色不一样?”记者看到,鱼鳞在光照下呈现更为鲜红、鲜黄的颜色。“这是由于我们养鱼,目的是打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生态系统,鱼塘里有草鱼、乌鱼、鲈鱼、花鲢、黄辣丁等十几个品种,这样不仅品种丰富而且品质更好。”

吴伟介绍,相比于传统的养鱼方式,他的养殖方式重点就在于成功攻克了稻田草鱼和花鲢与水稻共生的难题,各类鱼养在稻田、藕田里,以稻花为食取名“稻花鱼”,吃起来肉质细滑、刺少骨软、蛋白质含量高,如果是现杀现吃的新鲜鱼,还能品尝到一丝稻谷的香味。鱼鳞则富含粗蛋白、微量元素,不少客户将柔软可食的鱼鳞拿来做成创意菜,吃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因为坚持不用化肥、农药,走生态营养的路线,吴伟的高质量“稻田鱼”受到消费者青睐,建立起了稳定的销售渠道。2020年开始,吴伟立足合作社,逐步完善“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实体店、让本地客户方便购买,又将销售渠道由线下拓宽到线上,让生态有机农产品能够面向全国销售。不仅如此,吴伟还成功探索出“传统文化教育+农耕基地”的模式,让孩子们在稻田抓鱼、插秧劳动中体验传统农耕文化,通过研学服务提供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吴伟已经通过土地租赁、提供就业岗位、提供种养殖技术、营销方法及销售渠道,吸引包括90名青年在内的3000余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为他们带来了超过8000元的人均增收。

全媒体记者 刘维

乡村科技杂志社

广告大观官网

现代经济信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