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翰林怕大考是什么意思这个大考指的是
清朝的“翰林怕大考”是什么意思?这个大考指的是什么?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清代对中央和地方官员考核的办法是京察和大计,三年进行一次。对于一些职任相对重要,甚至是一些亲民的州县官,皇帝还有一套考核的办法,只不过这些是小范围的考察,主要有翰詹大考、年终密考和清末考核州县事事实。
一,翰詹大考
这是对翰林院、詹事府翰林官等进行的考核。翰林院为文职人才的储备之地,通常人数维持在一二百人,詹事府为翰林迁转之所,任职官员也多为翰林词臣。这些人日久容易懈怠而导致才艺荒疏,因而实行大考以激励之。
被考者,有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詹事府职少詹事、庶子、洗马、中允、赞善扥翰林出身者。由皇帝亲试以定优劣等次,予以奖惩升黜。
顺治十年,首次实行翰詹大考,顺、康之际没有固定的时期,此后大致是四至六年一次,因故未能参加大考者须补考,对借各种理由规避考试者还要给予严厉惩处。
三,清末考核州县事实
光绪三十年后,开始对州县官进行每年一次的考核,考核内容增加推行新政事项,目的是促进新政在基层的推行。从开始实行到清代灭亡,总共进行过六次。
这种考核,是由地方督抚详细罗列本省各知州、知县的衔名、年岁、籍贯,并注明到任时间,钱粮经征、刑案审理情况,任内兴建学堂几所,种植、工艺、巡警诸要政是否举办等情况,并分别其优劣,开列简明事实,上交政务处详加查核,具奏请旨实行奖惩。
考核州县事实重在奖励,评定标准为上、中、下三等,具体又分为最优等、优等、平等、次等几个等次。列入最优等者,由吏部带领引见,以备升补;列入优等者,吏部具奏请旨议叙;列入平等者,照旧供职;列入次等者,由督抚斥责让其认真举办各应办事项,疲软无为者,参奏撤换。
清末由于官员调动频繁,且地方新政初行试办,纷繁杂多,州县官应接不暇,因而历年都有未能按期册报之省,册报者也有敷衍塞责乃至虚报欺瞒现象。
- 上一篇:东汉末年为何割据势力会那么多呢
- 下一篇: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煮酒论英雄吗真相是什么
- 2025-05-13养的狗被禁养犬咬了美国两名幼童被自家狗撕
- 2025-05-13养猫后蟑螂没了网友自从养了猫咪后把蟑螂都
- 2025-05-13嘉善养猫的人爱猫走失一年后惊现抖音主人将
- 2025-05-13新养的狗半夜乱叫怎么办揭秘为何狗子凌晨嚎
- 2025-05-13养猫不熟被放生猫咪如果放生在野外能吃什么
- 2025-05-06干湿分离50家装修价格看他家新房全屋装修
- 2025-05-06高端家装装修哪家施工好上海高端装修公司排
- 2025-05-06刚装修的家怎么有蟑螂家里挺干净为啥还有蟑
- 2025-05-06搞装修的去朋友家装修应该找熟人还是找装饰
- 2025-05-06北京美润万家装修阳信县流坡坞镇送福进家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