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翰林怕大考是什么意思这个大考指的是
清朝的“翰林怕大考”是什么意思?这个大考指的是什么?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清代对中央和地方官员考核的办法是京察和大计,三年进行一次。对于一些职任相对重要,甚至是一些亲民的州县官,皇帝还有一套考核的办法,只不过这些是小范围的考察,主要有翰詹大考、年终密考和清末考核州县事事实。
一,翰詹大考
这是对翰林院、詹事府翰林官等进行的考核。翰林院为文职人才的储备之地,通常人数维持在一二百人,詹事府为翰林迁转之所,任职官员也多为翰林词臣。这些人日久容易懈怠而导致才艺荒疏,因而实行大考以激励之。
被考者,有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詹事府职少詹事、庶子、洗马、中允、赞善扥翰林出身者。由皇帝亲试以定优劣等次,予以奖惩升黜。
顺治十年,首次实行翰詹大考,顺、康之际没有固定的时期,此后大致是四至六年一次,因故未能参加大考者须补考,对借各种理由规避考试者还要给予严厉惩处。
三,清末考核州县事实
光绪三十年后,开始对州县官进行每年一次的考核,考核内容增加推行新政事项,目的是促进新政在基层的推行。从开始实行到清代灭亡,总共进行过六次。
这种考核,是由地方督抚详细罗列本省各知州、知县的衔名、年岁、籍贯,并注明到任时间,钱粮经征、刑案审理情况,任内兴建学堂几所,种植、工艺、巡警诸要政是否举办等情况,并分别其优劣,开列简明事实,上交政务处详加查核,具奏请旨实行奖惩。
考核州县事实重在奖励,评定标准为上、中、下三等,具体又分为最优等、优等、平等、次等几个等次。列入最优等者,由吏部带领引见,以备升补;列入优等者,吏部具奏请旨议叙;列入平等者,照旧供职;列入次等者,由督抚斥责让其认真举办各应办事项,疲软无为者,参奏撤换。
清末由于官员调动频繁,且地方新政初行试办,纷繁杂多,州县官应接不暇,因而历年都有未能按期册报之省,册报者也有敷衍塞责乃至虚报欺瞒现象。
- 上一篇:东汉末年为何割据势力会那么多呢
- 下一篇: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煮酒论英雄吗真相是什么
- 2025-07-03好的修养能让人快乐
- 2025-07-03慢跑多久能减肥慢跑的方法步骤
- 2025-07-03流感易发期中医教你科学防流感
- 2025-07-03冬季保暖七大部位需重点维护
- 2025-07-03癌症患者应谨记四大饮食误区
- 2025-07-03宫颈糜烂损健康做预防是关键
- 2025-07-03苦夏醒脾开胃是关键
- 2025-07-03冬季保暖也要抓重点
- 2025-07-036大零食成为身材的致命杀手
- 2025-07-03宝宝止咳西芹百合花生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