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是养生之根本
德性是养生之根本
在道德修养与健康、养生和关系方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寿,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首先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汉代董促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系。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 上一篇:当归的疗效是什么当归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 下一篇:橄榄油要注意每天的摄入量
- 2025-05-13养的狗被禁养犬咬了美国两名幼童被自家狗撕
- 2025-05-13养猫后蟑螂没了网友自从养了猫咪后把蟑螂都
- 2025-05-13嘉善养猫的人爱猫走失一年后惊现抖音主人将
- 2025-05-13新养的狗半夜乱叫怎么办揭秘为何狗子凌晨嚎
- 2025-05-13养猫不熟被放生猫咪如果放生在野外能吃什么
- 2025-05-06干湿分离50家装修价格看他家新房全屋装修
- 2025-05-06高端家装装修哪家施工好上海高端装修公司排
- 2025-05-06刚装修的家怎么有蟑螂家里挺干净为啥还有蟑
- 2025-05-06搞装修的去朋友家装修应该找熟人还是找装饰
- 2025-05-06北京美润万家装修阳信县流坡坞镇送福进家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