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多功能插座

荀子的思想为何颇有争议他的学说有哪些历史

2024-04-01 来源:橙子资讯

荀子的思想为何颇有争议?他的学说有哪些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的历史,自秦朝以来,基本就是儒家的发展史。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政策的实施,儒家开始正式作为封建帝国的官方哲学而流传於世。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提倡人治,靠圣哲、贤人的力量感化众生,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提倡人治的学派,竟然诞生出一个提倡法治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学说,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是儒家先秦时期最富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如此独树一帜而惊才艳绝的人物是谁呢?

姓氏被叫错两千多年的悲剧人物,这个人我们多多少少听过他的一些名头,他叫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人,也就是今山西安泽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这其实是一个错误。有人说,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所以称呼荀子为孙卿。

可是,除《史记》,先秦两汉的着作都称荀子为“孙”。特别是《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孙”。韩非为荀子学生,其着作也称“孙子”。所以,称荀是后起之说,荀子当为孙子。

“三进三出”的最牛校长

他认为,“王道”和“霸道”并不是不能兼容。由此提出了礼法并举、王霸统一的主张。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

荀子毕竟是一位儒家的学者,他认为在礼与法的关系上,还是礼高於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成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也就是说,礼义是立法的精神,是立法的原则。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法儒并用的先河。

思想光辉照古今

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对於维护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谭嗣同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纵观历史,我们发现谭嗣同说的基本属实,历朝历代的皇帝,虽然都尊崇儒学,但都基本沿用了荀子“隆礼重法”的主张。

事实上,汉王朝建立后,经过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至汉宣帝时,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遂被确立为“霸王道杂之”的基本国策而延续下来,也被称之为“儒皮法骨”,就是外表包装了层儒家思想,其实奉行的是法家学说。

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莫不以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互为表里,以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兼施并举,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的基本国策,这充分反映了荀子学说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深远影响。

直到今天,“隆礼重法”的思想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从近代走到今天,打破了人治的尊崇,实现了法治的普及。虽然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很多人对法律依然存在误解,但我们需要警醒的是,法律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从一个“人治”的极端,又走向一个“法治”的极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思其中的道理。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官网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