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民素质

把母鸡当宝宝养好吗妈你是只会下蛋的母鸡孩

2024-05-17 来源:橙子资讯

“你是一只只会下蛋的母鸡!”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女儿对妈妈说的话。

最近,有一条视频被点赞147万,女孩俊俏可爱的模样下,说出的话却让人寒心。

“为什么爸爸下班回来还要洗碗呢?”女孩问妈妈。

妈妈说:“谁说下班回来就不用洗碗了?”

没想到女孩却反问妈妈:“真不知道娶老婆干嘛?”

妈妈告诉女儿娶老婆回来是生宝宝的,女孩反怼了一句让人震碎三观的话。

“看来以后我还是要好好学习,不然长大我也只会做一只像你这样只会下蛋的母鸡!”

爸爸听了这句话,还是默默地在一旁洗碗,妈妈听后没有半句责备,爆笑声隔着屏幕真是让人一阵心酸。

有的网友说,女孩贬低妈妈是为了做流量的“收割机”,也有的网友对父母的教育观提出了质疑。

博人眼球也好,收取流量也罢,孩子这种贬低生她养她妈妈的行为,值得引人深思!

一个不懂得体谅妈妈的养育之苦的孩子,更不会尊重他人。

有多少孩子缺失了人生第一课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大多数父母都不忍心责骂孩子。

可若孩子打骂父母呢?

忍着。

他们明知道孩子这样做是忤逆不孝,却依旧选择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无形中默许了孩子的行为。

记得这样一则新闻,广场上,一个男孩正气急败坏地冲母亲叫唤着要买玩具,母亲拒绝后,孩子一把薅住她的头发,威胁道:"买不买?”

母亲只哀求着:“松手,快松手。”男孩不依不饶反而加大了力度。

周围的一个女孩看不惯,前来劝阻,却被男孩一声:“你滚”喝退。

只见他猛然松开头发,反手掐住母亲的脖子,问她买不买玩具?

谁知,母亲接着央求道:“快放手,好痛。”

她满脸通红,喉咙只有进气没有出气,最后只好向儿子屈服,点头答应。

屏幕前的我,恨不得真想上去踹孩子一脚,生出这样的儿子,早晚得被他气死。

而那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母亲,更令人叹息。

原本父母是家庭中控制氛围,教导孩子做人的导师,现在却被一个毛孩子牵着鼻子走。

可想而知,孩子从小在家里称霸,长大后也会为祸四方。

一个目中无人,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尊重他人?

所有积重难返的恶习,都是从童年期就失去敬畏心,上打老下打小养成的坏毛病。

这样的人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弥补不了德行上的缺失,注定在成长路上遭到更多挫折。

不尊重父母的孩子

早晚被社会打耳光

在北京地铁上,一位年迈的奶奶坐在座位上,男孩不想让她坐着。

于是他对奶奶怒吼:“警告你,起来,你给我起来。”

路人劝阻,他还反怼:“滚,别管我,干你的事去!”

怼完路人,他继续对奶奶发飙:“再告诉你一遍,给我起来!”

奶奶气得发抖说,缺家教,你再这样,我明天不接你放学。

一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没受过社会的毒打。

确实如此,社会可不是你的亲人,当你横行霸道的时候,会有更厉害的人教你为人处世的规则,教你做人。

想起一个爱惹是生非的小学同学,在家里他对爸妈总是骂骂咧咧的。

在学校,他就欺负比他弱的孩子,不是打人家就是逼着别人交出零花钱。

前段时间,据说喝醉酒又找人打架,被人打断了腿,落下了终身残疾。

父母后悔没好好教育他,可为时已晚,如今的恶果,都是自己当初种下的。

郭德纲说过一段话:天下父母没有不疼孩子的,但你当爹的宠着,外面那些人可不全是他亲爹。

你把他骂够了,他出去之后就没有人再骂他了。你说是你骂他好还是让外人骂他好?

在家里,不严格管教孩子,等到社会上就会挨打,还是毒打。

《犯罪心理》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磨牙棒。

可见,教育里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那些痛苦来自父母需要亲手拔掉孩子长出的獠牙。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正确“姿势”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父母平时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世,他们会把对父母的态度延伸到他人的身上。

1.父母的权威具有震慑作用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

父母独有的权威会起到震慑作用,孩子在未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之前都是惧怕父母的。

有时候,父母说的话在他们看来像圣旨一样重要。

所以父母要“言出必行”,许诺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别轻易破坏掉自己庄重的形象。

在孩子心里保留一定的威严,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而不是作威作福,故意打压。

贵为孩子心目中的“上帝”,慈爱又亲切,也未尝不可。

2.相互尊重是相处的第一原则

有人说,良好的教育,是从尊重开始的。

从梁启超著名的“教育十大名言”,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条就是:与子女做朋友。

做朋友意味着,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以交换彼此的想法,相互理解。

他在给儿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向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亲爱的你们听到没有?”

只看这句话,仿佛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诉说着所见所闻,以及思念。

梁先生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大谈关于学习,交友,恋爱,生活的观点。

他们即是家人也是彼此相互尊重、交往亲密的挚友。

比起父母不愿开口表达的爱,孩子们更喜欢轻松的交流方式,在侃侃而谈中增进感情,交换想法。

3.不能因为他小就毫无底线纵容

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喜欢拿“孩子小”当做借口,错过教育机会的父母。

他们把“孩子小,不懂事,你不要跟他一般见识”挂在嘴边。

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实则是包庇纵容孩子继续犯错,逃避惩罚。

正是因为孩子小,才需要“拨乱反正”,告诉他规则,教会他明辨是非。

就像戚薇和女儿抢裙子一样,不能因为女儿小就有理由抢东西,或者“倚小卖小”,没人该惯你这个坏毛病。

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们在给孩子建立规矩和边界感的时候,应该把他当成“大人”,独立的个体来告诉他哪些可为哪些坚决不能做。

这才是父母该有的态度,和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我们想培养出明事理懂礼貌的孩子,就要在生活里以身作则尊重他人,彬彬有礼。

在孩子心里映射出文明的样子,他才能有样学样。

就像那句话所得那样,父母是孩子的底色。

孩子是在不断重塑认知的过程中成长的,父母就是他们最先参考的样子。

所谓的教养,重在教,难在养。

孩子的教养,源于父母的言行,和及时帮他改错、耐心教他做人。

而这些,是父母从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起,就需要和子女一起学习面对的课题。

海外医疗服务中介

境外医疗服务中介有哪些

境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排行榜前十名

海外就医咨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