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我们一起

宝宝看到大伯养的羊农村人的孝祖父说尽力了

2024-05-17 来源:橙子资讯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时,总有种感觉:村子里的人不孝顺。为何?很多人家,要是老人年迈失去劳动力,则被子女忽视,能给做个饭食已是不易;要是老人病了,不去医院看病或者只去个县医院,明明需要住院,大部分人却选择了回家治疗。

村子里哪有什么治疗条件,仅有的医生还是个兼职,勉强能给大伙输个液,其心理安慰作用大于疗效。在农村老家的乡亲们看来,只要还吊着液体,就说明家人没有放弃,没有放弃,苦痛之下便有了一点点幸福感:看,我的孩子们还在尽心尽力。

农村人对“尽心尽力”的解释就像麦穗上的麦粒一样简单明了,能吃得吃点好的,能喝的喝点好的,能歇着就歇着,如此而已。那些只有病了才舍得吃喝的东西,以如今的眼光看来,实在不值得一提,无非是鱼和肉。

鱼是旁边水库里的鱼,养了在水库工作的亲戚买几条,回来后大柴火锅里炖上,快出锅的时候先盛出一碗熬得奶白的鱼汤,再放块豆腐,那就是了不得的滋补了;肉是家里养着的猪羊鸡,平时不舍得吃,病了,有了吃的理由,老人们终于不再扣扣索索,熬菜时候多放点肥猪肉,切上盘盐煎羊肉,囊口囊口的吃一顿,觉得这辈子没白活。猪肉羊肉不易得,乡亲们吃得最多的是鸡肉,无它,宰只鸡成本低。鸡肉先熬汤,一只鸡要熬好几遍才算罢休,直到鸡肉再无味道才蘸着酱油把它吃掉。

当然,能吃上鱼肉的人得的均不是小病,基本上都是躺在家里等着最后一刻降临。有些乡亲吃不下东西,那子女就给他穿。翻箱倒柜地把压在箱底的衣服找出来,簇新簇新的穿在身上,等咽了气,光鲜地去见祖宗。

我一直觉得,吃吃喝喝也算进了肚子,这“穿”完全是子女们的自我安慰,亦或是做给别人看的孝道,人活一世,那能是几件衣服就能包裹住、装扮起的。

村民们对待病人的孝,总是显得很急迫,仿佛要紧赶紧地把这辈子对长辈的亏欠都一股脑补齐,省却了自己的诸多遗憾。而病人,有时候并不需要这样的孝道,但是他们心疼晚辈,心疼家人,吃点喝点穿点,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那些要继续活下去的人,能够心安。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村里人都会展现一下自己的“孝”,真正考验人的,是家中有年迈或者老病缠身的老人时,子女们的所作所为。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尽管我们能够举出无数孝子的例子,可在现实生活中,在过去的农村里,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过去的老人均子女众多,有二个三个孩子已属于“人丁稀少”人家。那时定义农民的“老迈”,不是以岁数断定,而是以能否干活来判断。

很多老人,干不了地里面的活,就在家做后勤。孩子们下地,他们负责烧火做饭喂猪喂养,这样的父母,不能算作老人行列。啥时候烧火做饭都干不了了,那才是“老了”。

父母老了,应该轮到子女们尽孝。可在当时的农村,父母老了以后,子女们能做的,只是饿不着他们,要是做得再好一些,那就是父母的身上、衣服、被褥,干净一些。按理说,这些不能说尽善尽美,也算不错,可惜的是,农村老家的老人们,常常是一脸孤寂,双眼空洞,直至满脸茫然。源儿于此?缺少问候和交流。

限于经济条件的有限,农村老家的乡亲们没有办法脱产照顾老人,农忙时昏天黑地自不用说,农闲时也不得闲,有机会就要进城打点零工,贴补家用。一年到头的体力活,让乡亲们沉默寡言,对于家中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嫌弃已是最大的孝顺。

再有一点,农村人不善于言词,他们更愿意把“孝”落实到烟火气息里面。在吃好便是好生活的年头,吃成为了首位,生活轨迹都围绕着它来运转,有时候,不是儿女晚辈们不想和老人交流,而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交流,他们之间对话的内容,大多是:“您老想吃啥?”或者“我买了点啥好吃的,您老吃一点。”

这样一来,老人们那些离开农村的子女,偶尔来探视的亲友,便成为了老人的精神支柱,并由此造成了一种错觉:守在身边的子女都不“孝顺”,偶尔回来探视的子女“孝顺”的不行。尤其是口若悬河加做人油滑的来者,几句话就能把老人说得涕泪直流,心中感动。

我的祖父母当时都还在世,我就是跟在他们身边长大。对于孝顺二字,祖父母看得比较开。他们一生养育了五子一女,除三伯早逝外,只有大伯留守农村,负责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我上述所说的种种,大伯一样没落下。在我看来,常常对祖父母不说话甚至冷言冷语的大伯,是不够孝顺的。可在祖父母看来,大伯已经做得够好。

大伯养的猪羊,每年贩卖前定会自己宰杀一两头,留下的肉精打细算地分给在外工作的兄弟儿女,在村里生活的祖父母,真正吃到自己嘴里的,少之又少。每日里给祖父母担水,虽然面部表情充满了厌烦之色,却从未缺过一天。

及至多年以后,我在人世间打了一圈滚,惹得满身尘土时,回想大伯,才对他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也想和在城里工作的兄弟们一样,一年回来一两次,买上几大包东西,让全村人称赞;他也想不用顶着烈日在土里刨食,有事没事给老爹老娘几十块零花钱;他也想当个甩手掌柜,为了更好地生活去城市打工,做个“有出息”的人。可他不能。祖父母在世,哪怕仅仅是为了一个“孝”,他也必须留在农村。

大伯被桎梏住了脚步,他任劳任怨,有点小脾气很自然,有点小情绪也在情理之中。用祖父的话讲,这人啊,别管能力大小,有钱没钱,尽了自己的力,就是孝。做父母的,要是以钱财的多寡来给自己的儿女们下孝与不孝的结论,是失败的。

如今农村老家的人们,比过去孝顺多了。有条件的把父母接到城里养老,没条件的或者父母不愿意离开的,儿女们也尽全力满足父母的意愿。至于得了病,也没人再心疼钱,县城的医院已经满足不了要求,市里、首都的医院被列入了首选。往日鸡毛蒜皮的零碎事早已鲜见,日子宽裕的人们,胸怀大了起来,亲友间的情意的冷漠,也让大家更加关心父母,想要在生你的和你生的身上,找到最终的温暖。

也许,所谓的“孝”,真的只是陪伴,而陪伴,需要的不只是时间。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安德森看病中介怎么样

美国安德森看病咨询怎么样

赴美就医趋势